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平:信贷与货币供需不匹配矛盾暗生

(2010-03-31 15:25:51)
标签:

房产

分类: 金融实务
连平:信贷与货币供需不匹配矛盾暗生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张晓赫  北京报道
  
  剔除到期票据大量贴现的因素,日前央行公布的1、2月份实际新增贷款余额已经超出了去年同期水平。针对目前部分银行纷纷转让信贷资产、贴现票据填补贷款等行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稳健回暖所带来的大量信贷需求与银行货币供应规模不匹配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中国房地产报:日前央行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的信贷余额就已经超出了全年计划信贷总额的四分之一,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各商业银行将面临比较大的信贷压力?对于未来的信贷力度以及分配,有怎样的判断?
  连平:从全年来看,监管层要求要力度比较均衡,结构比较合理。根据这个要求,各家银行对信贷投放也都做了逐月的调整与安排。
  具体而言,部分银行,尤其是国有五大行,相信应该能够按照监管要求的信贷节奏相对均衡地推进,不会有太大出入。而对于一些中型的商业银行,目前的放贷冲动依旧很大。五大行信贷增长相对较缓,实际上正为部分中型商业银行留出了相当的放贷空间。另外,城商行现在也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放贷群体。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他们的新增信贷占比也是非常高的。
  也就是说,上述变化正可看作力量上的此消彼长。但是,由于五大行是整个银行业的主体组成,占的比重也会高一些,因此,预计今年整个银行业的信贷放量不会严重超出预期。
  中国房地产报:您预计,实际信贷量与监管层公布的7.5万亿元的年度信贷总量相比,处于怎样的水平?
  连平:我预计实际量会比7.5万亿元稍微高一点,大致在7.5万亿~8万亿元这个区间。因为现在经济恢复的态势已经很清晰,并且步伐在逐步加快,贷款的需求也在大幅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2月份,票据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也就是说,各家银行把到期后挖出来的存量额度用作发放了新的贷款。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的信贷投放在总量上不敌去年,但考虑到票据因素的话,事实上,今年1、2月份流入经济实体的信贷投放高于去年同期。
  因为,去年同期的信贷统计包含了相当规模的票据,由于票据的利率仅低至不足两个百分点,因此不排除部分银行为了提前冲规模,在年初发行大量票据空转,好在下半年贴现。
  但今年几乎就没有新增票据了,并且贷款几乎都流到实体经济里去了。这也充分反映了实体经济包括基础建设、制造业的信贷需求是比较大的。而这恰恰支撑了前面所说的经济回暖正步入稳健阶段。
  中国房地产报:今年银行同期减少票据融资,用来补充中长期贷款,这可否说明部分银行依旧难抑放贷冲动?
  连平:这很难说是银行的放贷冲动。去年信贷极度宽松,彼时可以说是银行的放贷冲动很大。但今年开始各银行都在有节奏地控制月度、季度的信贷投放,五大行也基本守住了底线。目前来看,总体调节状况也还在可控的范围。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所造成的贷款需求很大,而银行的总体信贷规模遭到了控制。这种不匹配开始导致市场上的利率相较去年有所上浮。因此,为了增加收益,各家银行乐于将低收益的到期票据挤出来,投向收益更高的中长期贷款。一般来说中长期贷款利率在5个点左右,而票据利率仅为一点多。
  中国房地产报:据了解,因为严格的规模管理,目前部分股份制银行加大了向不发达城商行转让信贷资产的力度。您怎么看待这种腾挪信贷资产的行为?
  连平:这一行为主要是部分银行对现有资产结构所作的调整——通过卖掉不想持有的存量信贷资产,就可以有新的额度发放贷款。
  实际上,这种状况一直存在,只是在信贷总体宽松时,这种需求比较少;而信贷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增多。这与此前银监会“111号文”(即2009年12月14日银监会下发的《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叫停的存量信贷资产信托理财产品不同。信托所发行的存量信贷资产理财产品只是把资产从表里转到了表外,实际风险仍在银行内部。而信贷资产转让则是真实出售。
  由于小银行在行业客户的吸引以及产品的设计上,往往要落后于大银行,双方对信贷资产以及客户的需求与角度也不尽相同,往往可以形成互动,而流通起来。如果双方规范操作,风险不大,关键是买进方要更加关注资产的客户状况以及信用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