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产融结合箭指双雕
(2010-03-10 13:48:52)
标签:
房产 |
分类: 公司报道 |
32.2亿元收购深圳中海投
中国建筑产融结合箭指双雕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即便是规定动作,也仍让人瞠目不已。
3月2日晚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601668.SH)公告称,计划以约32.2亿元收购母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下称“中建总公司”)旗下的深圳市中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深圳中海投”)100%的股权。
公告称,此次交易除了履行整体改制上市时中建总公司的承诺外,更主要是为了进入金融领域,实现“产融结合”,从而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提高中国建筑的盈利能力。
“中建总公司的这一步棋,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布局了。”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布棋中海投
据了解,中建总公司在2009年整体上市后,一直在不断调整旗下各公司和各业务平台。此次将深圳中海投注入到中国建筑,也是中建总公司上市时的承诺。
公告显示,深圳中海投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重庆中海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重庆中海投”)100%股权、中国华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华闻”)20%的股权、安徽国元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元信托”)和安徽国元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安徽国元投资”)各40.375%的股权,以及上海中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建设”)90%的股权。其中,除重庆中海投刚刚投入运营、上海中海建设已停业进行清算外,另外3家参股公司都经营良好。
公告称,深圳中海投已经完成了自身调整,具备了注入上市公司的条件。
据了解,为了具备注入上市公司的条件,深圳中海投的重组工作最早要追溯到2007年中国建筑还没有上市之前。其中参股中国华闻和国元信托正是重组中最关键的两步棋。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7年,深圳中海投就开始与人民日报社接洽,打算收购其旗下中国华闻75%的股权,但此举遭到了中国人保旗下人保投资控股公司(下称“人保投资”)的强烈阻击。历经一年的短兵相接后,2008年6月,深圳中海投出资2.4亿元获得中国华闻20%股份,人保投资获得55%股权。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华闻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它持有上海新华闻投资公司(下称“上海新华闻”)50%股权。而上海新华闻控股两家A股上市公司——华闻传媒和新黄浦。有意思的是,上海新华闻另外50%股份的持有者正是人保投资旗下的广联(南宁)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当然,在这场交易中,深圳中海投并非是失意的“玩家”。2008年7月,上海新华闻将其持有的国元信托40.375%的权益转让给深圳中海投,剩余的4.5%的权益转让给国元信托大股东、安徽国资委属下的公司安徽国元控股(集团),从而解除了与国元信托的关系,而深圳中海投也就此成为国元信托的第二大股东。
“国元信托转股给深圳中海投的过程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安徽省国资委一开始不同意在转股协议上盖章。”上述知情人士说,几经周折后,问题才得以解决。但是他并未透露解决的细节。
随后深圳中海投又参股安徽国元控股(集团)旗下安徽国元投资40.375%的股权。对国元信托和国元投资的参股,使其间接持有国元证券(000728.SZ)15.69%的股权。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运作,可被看作是一场棋子的交换,但无论如何,深圳中海投旗下优质的金融资产完全可以为中国建筑的业绩“锦上添花”。
一石二鸟
中金公司报告指出,考虑到中国建筑主营业务的良好发展趋势及此次资产收购的前景,调整中国建筑2010年~2011年盈利预测分别至70.5亿元和89.2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将有助于增加公司整体利润水平。同时,中国建筑可以借助深圳中海投的发展,实现金融与产业更好的结合,进而获得更多的业务拓展机会,提升公司长期盈利能力。
“今后中国建筑的业务重心仍是基建和房地产,至于以后是否会进一步投资金融业,目前还不便回答。”中国建筑投资方面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虽然中国建筑的回答略显官方,但从其动作来看,产融结合的试水行动早已开始。
今年2月8日,中国建筑通过其子公司中建国际购买Skyjoy发行的本金2亿港元的有担保有抵押可换股债券,占Skyjoy已发行股本的18%。Skyjoy是河北省石家庄桥东区的多幅土地的最终控股人。中国建筑表示,认购债券将为集团提供稳定的利息收入。但事实上,从其同时获得位于石家庄桥东区的勒泰中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合约以及项目监理合约上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正在尝试作为财务投资方参与房地产业务开发的新模式。
与此同时,中国建筑计划通过其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0688.HK)控股香港上市公司蚬壳电器,正是看中了蚬壳电器旗下拥有中国光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70%的权益。
“过去中国建筑利用上市公司的平台进行资本运作,现在收购了深圳中海投,这样中国建筑就获得了金融资产,完全可以进军金融界。”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有分析人士表示,通过收购深圳中海投,不仅可以使中国建筑拓宽融资渠道,获取投资收益,还可借助其在安徽省境内所拥有的相关资源,积极获取新的建筑承包、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等业务的拓展机会,扩大公司主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