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道信贷资产转让 银行曲线放贷升温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方帅 北京报道
经历2009年的信贷盛宴之后,银行正在筹划过好“紧日子”。
2010年伊始,信贷规模调控、提高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措施密集出台。如何在“缩贷款”和“保利润”两个目标之间走钢丝,成为银行首要考虑的问题。
近日,在一场高规格小规模的银信界人士内部讨论会上,与会的某银行高管对本报记者透露了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将超出规模部分的贷款以信贷资产转让的形式出售给信托公司,再由信托公司以此为标的做成信托理财产品卖出,贷款到期时理财产品如果能顺利收回本金,就基本完成给了企业的资金输血。当下,这一方式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房地产企业的银行融资。
此举不仅可以规避监管部门的资产规模限制,而且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收益也非常可观。在信贷规模趋紧而利润指标增加后,此举将被各家银行广泛应用。
不过,这一金融创新并非高枕无忧。与会人士认为,在开发商资金渴求的欲望膨胀和银行利润指标的压力下,任何形式的信贷投放都蕴含着风险。
信贷腾挪术
在贷款发放已经超过监管要求,或者银行希望在贷款规模之外开发更多客户时,这种曲线放贷的方式就可以派上用场。
上述银行高管介绍,信贷资产转让的操作手法如下:
首先,将需要转让的贷款(以10亿元为例)以信贷资产转让的形式卖给信托公司;
其次,信托公司以贷款为标的做成理财产品,再卖给该银行的个人投资者或者对公客户投资者;
随后,投资者认购达到10亿元后,把资金打到信托公司账户。信托公司以这10亿元资金支付给银行作为购买10亿元资产包的资金。
通过这种形式,银行将贷款成功转移出表。前期的操作基本完成。
贷款到期后如果能正常收回,银行能获得贷款企业的10亿元本金和5.4%的利息。又因为此部分贷款已经卖给信托公司,银行需要把这部分收益转给信托公司,再由信托公司继续分配,10亿元本金和收益分给投资者,2%的收益分给银行,剩下的0.7%归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给银行2%的收益被称为财务顾问费收入(各商业银行有所不同)。”银行高管透露。
记者调查几家银行后了解到,财务顾问费收入并不固定,各家银行根据贷款的收益率而确定,比如长期贷款如果达到5.6%或者5.9%的利率,财务顾问费收益就高。诸如票据贴现只有约4%的利率,财务顾问费就只有约1.5%的收益。
该高管告诉记者,贷款紧缩时,财务顾问费收入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卖出贷款期限越长,相应的财务顾问费收益越大。”他说。
其中,房地产贷款作为利息较高的中长期贷款更受银行追捧。银行高管透露,信托理财的发行规模与贷款数量是相匹配的,收益率一般都会高于银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所以房地产信托理财并不愁卖。
该潜规则得到了信托公司的默认。一位不愿具名的房地产信托经理告诉记者,此模式中信托公司的利润并不高,信托公司就是薄利多销,靠流水的量和规模赚钱。
事实上,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转让的方式为房企融资已经越来越频繁。例如:在中海·绿城1号房地产投资信托计划中,中国工商银行作为理财计划的管理人,将以现金认购所有优先级信托单位(大概17亿元),绿城房地产则认购不少于次级信托单位的60%。随后,信托公司再将其中的16.871亿元贷款给绿城,年利率高达14%。工行则将这个信托产品当作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卖给客户,年利率为8.5%,银行可获得大致5.5个百分点的利差收益。
风光的背后
表面上看,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转让可以获得财务顾问费或利差收益,但银行的好处远不止于此。银行高管透露:“贷款转移之前10亿元贷款是银行资产,卖给信托公司之后10亿元现金又成为银行的资产,银行可以再利用这10亿元向其他行业继续放贷,由此形成信贷资产转让这个模式的循环。”
由此可能引发的后果则是:一边是信贷闸门收紧,一边是房地产信托的泛滥发放。根据信托专业机构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截至1月27日,1月份房地产信托共发行16款,总计29.65亿元,占同期信托总量比率超过30%,规模占比接近50%。近几个月来,已有江苏舜天、香江控股等十余家房企公告了信托融资计划。
“当下信托泛滥,表明银行给房企放贷的冲动还是很大。”信托经理表示。
该信托经理坦言:信托融资只是形式,银行才是真正幕后推手。“信托公司就是一个中介(通道)而已。”他说。
银行高管则一语道出信贷与信托的此消彼长的根源:“银行资产业务行业结构很不合理。”
记者调查得知,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并不合理。公司信贷中,房地产企业的一、二级开发贷款仍是银行的业务支柱和主要利润来源。信贷收紧后银行的利润指标反而增加,房地产信贷自然也水涨船高。
银信合作之后,渴求资金的开发商无疑成了最大受益者。来自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投入房地产以及相关行业的信托数量达23个,涉及房地产项目、商业地产项目、不动产以及成熟物业,是投向最为集中的领域。
来自上海易居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09
年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的企业剩余资金(剩余资金=本年资金来源-本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高达20896
亿元,同比增长176.2%,增速创历史新高,同时,剩余资金占本年资金来源的比重达36.6%,占比亦创历史新高。短期来看,房企确实不差钱。
上海易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回建强指出,信贷理财计划可以看成是银行将表外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操作。在完成了对借款企业各方面融资条件的审核后,商业银行并不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而是借助信托公司的平台,从中小投资者处募集资金再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借款企业的融资,投资收益来源于企业正常的还本付息。
回建强认为,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对资金的使用较为宽容,资金的使用也相对灵活,能满足企业多方面的融资需求。
风险隐忧
一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告诉记者,监管层并没有对这个潜规则熟视无睹,只是整体的经济情况比较好,暂时还能容忍这么操作。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信贷资产转移过程中贷款是被隐藏起来了。资产负债表上卖出去的部分显示为资金,贷款规模下降后资产负债表变得更好看。但该高管担忧的是,贷款被隐藏起来,风险也相应被隐藏起来。
他表示,这一模式的最大隐患是系统性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跌连续两年,开发商的房子卖不出去,资金收不回来,这个模式就有很大的问题。
上述接近银监会的人士透露,监管层要求各银行2010年要主动减退财务状况不佳、盈利水平及发展前景不明朗的企业,给拿地王的开发商放贷要慎之又慎,严格研判。
就在近日,银监会已经叫停房企拿地信托融资。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细则要求信托公司不得以信托资金发放土地储备贷款,土地储备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通知》还明确要求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满足“四证”齐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具备二级资质、项目资本金比例达到国家最低要求等条件。《通知》还要求建立健全房地产贷款或投资审批标准及风险管理制度,并进行密切监控。
目前,土地成本在许多房地产企业中占据了资金链的重要部分。据统计,今年以来招商地产、中粮地产、保利地产和荣盛发展等近20家上市房企买地金额超过250亿元。此次《通知》禁止用信托资金购买土地,明显加大了房地产企业拿地的资金压力。
上述接近银监会的人士表示,银监会此举是为了防止信贷资金流入企业后成为囤地资金,次级房地产贷款对银行2010年损益会产生较大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