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材下乡与调控并行

(2010-02-22 10:04:42)
标签:

杂谈

分类: 政策时局

建材下乡与调控并行


■中国房地产报 吴林 北京报道

 

    此前关于中央一号文件点名要推动建材下乡的消息终被证实,中央一号文件第十六条提出,“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
    在经历了2009年“井喷式”的发展之后,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氛围越来越浓,2010年中国房地产政策已转向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稳定房价。政府连续出台调控政策及收紧信贷之后,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销售、新开工及投资增速料难持续去年末的高增长态势。
    房地产增速趋缓,与之密切相关的建材行业都多少受到影响。而“建材下乡”政策与楼市调控同步而至,或许将使农村消费市场成为建材行业新的主攻方向。
    作为“建材下乡”主要政策建议单位——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其会长孟国强表示:“‘建材下乡’有利于消化过剩产能。”


开拓农村新市场


    1月27日,上海螺纹钢期货价上涨,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贺建强撰文指出,“建材下乡”可能对相关品种消化库存、提振后市带来利好。由于螺纹钢是建房的主要原材料,建材下乡至少在短期可以激励多头信心。
    形成对比的是,仅仅是在此3天以前,他曾撰文认为:“抑制房价纵深发展,沪钢下行压力增大。”
    建材产品品种众多,品牌更是数不胜数,哪些产品能纳入“下乡”范畴,尚无定论。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内部传出的声音称,此次“建材下乡”的产品主要是水泥、陶瓷、玻璃等基础建材,家具等不包括在内。
    不过,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黄芯红称,到目前为止,他还未接到任何关于“建材下乡”的明确性文件。
    孟国强表示,“建材下乡”相关政策从去年2月份即开始酝酿,在调研了8个省份10多个自然村6000多户农村居民后,相关政策和操作方案已经成熟。具体草案已报至工信部,经过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会商后,将择机出台。
    他同时透露:“‘建材下乡’将直接补贴给有建房和改造房屋需求的农户,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建材需求将不包括在此范围内。”
    在一份由中国建材工业规划院拟定的《扩大建材下乡政策及实施建议》初稿中,定比例补贴的形式被重点提出,一旦补贴政策实施,预计3年内大体需要财政补贴资金1000亿元左右,可拉动农村建材消费净增长至少1300亿元。


支持与质疑声音并举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统计年鉴,2007年底农村房屋建筑投资总额为5123.79亿元,比2006年增长15%,其中住宅建设约占到农村房屋建设的94%。
    在回顾2009年经济增长状况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指出,2009年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的,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从而带来了建材类消费大幅回升。她同时提到,农村消费的增速超过城市,成为一大亮点。
    因此,“建材下乡”也可被视为房地产救市的农村版。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志平则算了一笔账:目前,中国农村每年新建农房和公共建筑面积约10亿平方米,以建设每平方米1000元计算,每年至少需投入1万亿元,这是一个极可观的数字。
    据悉,“建材下乡”已得到不少省市政府的支持,山东早在去年已在部分县市试点水泥、钢材下乡,以低于市场的优惠价格向农民或建设单位销售。湖南、重庆等地均已开展建材下乡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
    一些建材企业在几年前就开始在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构建营销网络,并且尝到甜头。
    尽管建材行业对进入新市场充满了憧憬,但业内对“建材下乡”的长远效应仍存在质疑之声。
    黄芯红表示:“农民自建房往往规划性比较强,只要他攒够钱,即使没有补贴也会建房。补贴的刺激作用有多大,很难预料。”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邓大才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如果农民自身没有住房建设需求,靠建材补贴启动这部分消费效果十分有限。”
    更有业内人士对把“建材下乡”当作扩大内需的手段表示担忧,认为当下农村宅基地建设本身积弊较多,虽然“建材下乡”可能在短期内会改善农民的住房条件,却与农村长远发展、农民根本福祉以及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不相吻合。
    另一方面,农村的消费水平依然受到质疑,因此,有业内人士呼吁,除了“建材下乡”之外,金融信贷更要下乡。
    本报留意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已经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