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态城迈出第二步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郭轩 天津报道
2009年岁末,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投资公司”)的合作模式又结新果。
2009年12月30日,中新生态城起步区第二个项目正式动工奠基。该项目由台湾最大房地产开发商远雄集团通过旗下公司北京远中房地产开发公司,与投资公司投资130亿元携手开发。
次日,万通地产公告,拟出资1750万元受让其持有的万拓置业35%股权,并出资250万元收购投资公司所持有的万拓置业5%股权。万通地产表示,将以万拓置业为平台,全面推进公司在中新生态城的业务。上述交易完成后,万通与投资公司分别持有万拓置业40%股权和60%股权。
而一个月前,中新生态城世茂项目亦正式动工,世茂房地产董事局主席许荣茂亲自出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许荣茂表示,明年全国楼市有望趋稳,中新生态城世茂项目将是世茂房地产加码天津的开始。
至此,在中新生态城起步区正式“招亲”一年后,合资进展成绩斐然,已将日本三井不动产、台湾远雄集团、世茂房地产、万通地产和马来西亚双威城有限公司及韩国三星C&T纳入合作伙伴行列,中新生态城的盈利模式也愈加清晰。
富人区质疑
自2007年7月定址天津、11月中新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协议以来,中新生态城项目备受外界关注。但是,“出生”不足一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中新生态城的市场招商随之延宕,之前的高调顿陷沉寂。
但自2009年7月以来,上述多家明星地产巨头签约事项集中公布,再加上之前投资公司与万通地产、万科的合作,中新生态城的概念重起。
然而,明星加盟造城,既是成绩,又是外部质疑的开端。诸多外部人士认为,上述数家入围企业大多在高端物业领域拥有丰富经验,且多为上市公司,对业绩要求较为苛刻和刚性,如此局面下,中新生态城起步区建成之日,存在沦为“空置率很高的富人区”或“楼市投机者的乐园”之虞。
投资公司总裁吴财文对本报记者表示,中新生态城的合作伙伴选择不是“偶像比赛”,除非他们对中新生态城的生态理念很认同并拥有相关运营经验,否则双方不会成为合作伙伴。
“知名企业的加入并不意味着未来的中新生态城住宅项目售价很贵,从而成为富人区。”吴财文说。
“在起步区内,我们将帮助政府建造总量20%的公屋,由政府来决定分配,这将是政府调节房价的重要工具。同时,起步区不同项目,将提供很多不同层次的产品,大多数人是买得起的。”吴财文说。
同时他透露,中新生态城项目2010年一旦预售,精装修后的价格将令人“意想不到”。
在2009年12月30日远雄项目动工现场,台湾远雄集团董事长赵藤雄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公司将用产品和品牌应对明年内地楼市的风险波动,项目售价不会很贵,“我可以把成本摊开给你们看。”
吴财文表示,合资公司本身也在项目公司中拥有股份,有的是股东,有的是控股股东,合资公司在生态指标的遵守和未来售价上有很多话语权。但他没有透露合资公司在远雄及世茂两大项目中的持股比例。
盈利模式
在本报记者采访中,吴财文一直强调,投资公司不是一个开发商,而是一个区域运营商,公司关心生态指标远胜于商业赢利。
但是,一个在商业上无法成功的项目,大谈生态理念,总是不那么让人信服。因此,中新生态城的商业模式到底走向何方,也一直是外界的最大疑惑。
2008年1月9日,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成立。中新生态城由中新双方各占50%股权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开始运作。其中中方的代表公司是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新方的代表是新加坡吉宝集团。投资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
吴财文对本报记者表示,合资公司的架构是按照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各项标准而打造的,最后的目标是上市,其目标不只是为了筹集资金,也希望可以具备上市公司健全的治理结构,以实现该项目模式的可复制性。
“第一期的起步区项目很关键,倘若用卖地开发的模式,那将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第一期做好了,我们就不担心融资的问题,后续的项目开发将以合资公司为主。”吴财文说。
在合资公司一年来取得的进展中,本报记者注意到,合资公司的招商并不局限于住宅及综合体的建设,工业园区及标准厂房的建设也是其重中之重。目前,合资公司已与一家公司达成了建设北部生态产业园的协议,该园区占地130万平方米。
“有了产业和就业,中新生态城才不会是一座睡城,他对外界才会有吸引力。产业园里的标准厂房我们将租售并举,目前,也有企业直接买地,自己兴建。”吴财文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