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不应是远景
■中国房地产报 葛东昀
最近,龙永图、成思危、易宪容、聂梅生等一些专家、学者或经济界人士都对房价或刺激政策的去留发表了看法,因为房价的高涨成为众矢之的,甚至一些习惯唱多的人士也有倒戈之虞。再加之经济形势尚不能明晰,这真是一个复杂的时刻。
复杂的时刻也有不太复杂的事情,人们一般把离自己很远、离当下很远的事情视为“简单”,因为它们是远景,比如《2012》造成的对世界末日的震撼与恐惧已然远去,这种“毁灭经济学”造成的经济效益和精神毁损可以很快成为过去,化成因为离当下太远而无需费神的“简单”。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只习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路数,即使看到趋势也不去做,只是因为你觉得当下数票子比以后无钱可赚要重要,当下有得可活要比今后无路可走要实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聂梅生女士说“行业明年急需转型,继续让房价飙升不可取”,惟一的出路就是走上绿色低碳型地产的发展之路;未来国家政策或许会向实施绿色低碳标准的项目倾斜,通过减碳可节约费用近万亿元,这样给老百姓就有了很大的让利空间,有利于平抑房价。
追求减碳和做低碳住宅是不是就能平抑地价或房价,明年行业是不是就急需转型,目前不好判断,但是低碳目标对我们而言已经不仅仅是远景,而是必须为之。近年,凡有国际有影响力的人物来华,多必谈低碳,有人将之斥为“西方佬总想让我们贡献碳排放指标,自己不干”,这其实有失偏颇。关注低碳,做减碳事业,为人类共同生存而贡献,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必不可缺席,必是主力。
诚然,中国工业化还远未结束,还需加速前进的中小制造企业还不能扛起大旗做这个先锋,但是地产业其实可以。一是,建筑物作为主要碳排放体,从建筑做起,理所应当。二是,地产业具备这样的规模优势和行业优势做这样的事情。当利润暴利的很大部分来自低能级、高排放的建筑材料,这样的状况再不改变,这个行业受到的冲击会越来越大,企业的可持续性堪忧。三是,地产业急需改变社会形象,而低碳成本未必很高,只需转变观念,付出不必太大的成本,收获近在眼前的社会、经济双重效益,何不为之?
前一阵子疯炒绿色建筑,我有时觉得悲哀。绿色建筑这样的概念不该用来炒的,但愿低碳不要沦为炒作目标。悉闻某名校名师所做一冬暖夏凉之住房样本,号称绿色节能建筑,却耗资5000万元一栋,原因在于所有材料均是超级新潮,造价高昂,且维护费用颇巨。这样的不可持续做法我不觉得是节能绿色,其创意本领还不及那秦皇陵出土的古代空调车——青铜车辇。
不要靠烧钱与转嫁,而要靠智慧与心力。我觉得这一条应该被引入将来的低碳住宅考核指标里。满足了这一条,低碳就肯定不是远景。有心共为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