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房地产报社评:囤地风险正在发酵

(2009-11-10 14:07:18)
标签:

房产

分类: 封面故事

中国房地产报社评:囤地风险正在发酵


    “今年这批拿地王的开发商,他们的产品入市时,可能正好赶上楼市政策的调控。”这是本报记者上周采访时听到的一句最有针对性的预警。
    在梳理了近一个月国土部门高级官员的言论和行踪后可以发现,某种程度而言,土地市场渐进式调控已经开始,只不过目前这种调控还仅停留在“政策吹风”阶段,手法略显含蓄。
    正如一些人普遍认为的那样,未来一两年内,并不排除在保增长任务紧迫度降低或者通胀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土地政策会有重新收紧的可能性。届时,房地产公司一向热衷的土地储备问题,将再度置身于不可掌控的政策风险下。
    从理论上说,近年来开发商储地一直是在“刀尖儿上跳舞”,其头上悬着包括征收土地增值税、土地闲置费乃至罚没收回等数柄政策利剑。但令人费解的现实却是,多年以来这些利剑只是偶尔以督察、专项行动的方式象征性地挥一挥,几乎从未真正砍下来。
    个中缘由,从内在来说,是土地制度的体制性尴尬——比如土地财政的事实;外在原因则与博弈、时势、大局息息相关。
    因而,虽然可以预期土地调控仍会遵循框架原则和弹性尺度,但对于那些敏感型体质的开发商,比如先当地主后当首富的某些上市公司,从来不盖房子的“土地倒爷”公司,一旦迫使利剑斩下的外因成立,也足以构成致命的政策风险。
    综合来看,开发商囤地的政策风险正在累积。最近媒体炮轰“土地倒爷”,并把地王描述为“一种高致病性病毒,极具传染性”。地王现象的高度发酵让国土部门背负不小的舆论压力。正因如此,最近国土资源部就“囤地”问题频频发声,对地王的调研、布控姿态溢于言表。
    与此同时,一些理论上更为奏效的调控工具再度进入讨论范围,比如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对再度入市的地王不仅规定了开工时间,而且还规定了竣工时间;北京近期出让的几块地均将大地块化整为零,有意避免重蹈地王覆辙。而据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所长赵松的说法,这一目前已明确写入新版本土地出让合同的调控手段,今后将会用到更多地王身上。
    虽然人们一贯认为,在严重的通胀预期面前,投资不动产是抵抗通胀的可靠避风港,但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却未必如此。
    基于对房价、地价泡沫化担忧不断加剧的事实,政府对土地供应节奏和市场秩序将加大调控的可能性与日俱增,所有这些都会提高开发商的投资成本或直接改变供求关系,形成新的拿地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