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供给当是消除房产“货币幻觉”第一步
高价之痛让中国楼市在2009年岁末变数重重,政策面的相对平静更让整个行业在忐忑中不断揣测:房地产行业是继续在“政策真空期”茁壮上行,还是在购买力难于长线支撑进而再现观望的预期下受挫调整?
住房产品供应不足与一线城市投资需求、二三线城市改善需求的增强,仍是在当前货币供应充裕的市场下不争的现状。改变“高价难抑抢房”的局面,第一步应是采用新的行政手段和金融政策调整以确保增加供给,并在控通胀的同时适度改变对于房地产升值前景的预期。
政府部门的表态在这敏感时期更显珍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此前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国际研讨会上强调:将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着力增加低总价的商品房供应。同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石秀诗透露,住房保障法已纳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两者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暗示:还普通消费者一个购房通路,疏导那些在楼市过热环境下不应因冲动而进入商品房市场的需求。
的确,若目前的房价上涨“甲流症”继续传染扩张,政策面理应出手了。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认为,若房价继续上涨趋势依旧保持不变,新一轮调控到来也就是3~5个月的事。
事实上,在整体货币供应量大增的背景下,投资趋热却又渠道匮乏,其价格效应集中于不动产时,必然出现所谓“货币幻觉”。货币的潜在价值似乎只有通过购买房产才能兑现,而一旦长期购买力与房产的价格出现真正的断层,信心危机再度出现,这种货币幻觉必然消失,而其“功劳”则只有推动通货膨胀。按照聂梅生的说法:“由于PPI和房价的关系密切,现在PPI已经开始回头,但是房价还在上涨,所以明年的政策可能不排除通过一些手段来防通胀,在土地、资金来源、供应方式方面都会有一些新的手段。”
对于房价泡沫这一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借用《动物精神》这本剖解金融危机经典之作的观点:土地稀缺论,不与同期资产、消费价格比较的货币幻觉皆并不真实,只有在房地产上涨时期才会引人关注并广为流行,其背后的原动力就是非理性追逐经济利益的“动物精神”。
既然动物精神意味着非理性与冲动,就注定了其在一旦遭遇变局时的脆弱性。拉动内需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提升GDP,而要同时推动国人的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因此,仅靠住房这类预支未来的大额消费拉动,一方面必然会压抑其他生活消费,另一方面也注定其不具备长期的可持续性,由此,中央政府必不会坐视房价长期暴涨,“疏”与“导”的手段,必然会择机而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