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湾加速
■中国房地产报 张杰/文
黄文仔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星河湾广州海逸半岛的开盘均价在2万元多一点,同样的产品和区位如果在上海楼市,价格最低也得在5万元。”一身便装的他穿梭在开盘现场拥挤的人群中,像一个普通的广东商人,无人找他握手,无人向他索要名片,只在碰到熟人的时候,他才热情地去打个招呼,暂时忘掉见缝插针要向他提问的媒体记者。人人都知道,他才是这个公司一切精彩背后的悬念,他的低调作风让他显得更加传奇,他的成功更令他的身家富有神秘性,人们都想知道,他的星河湾地产何时IPO,下一个星河湾会落子何方?
9月26日开盘当天,星河湾海逸半岛共售出10.9亿元,创造单一楼盘开盘销售额华南纪录,来宾更是高至2万人,其中还不乏星河湾在上海的客户前来捧场。十年前,星河湾在广州番禺扬名立万,十年后,星河湾在同一地重金收获。其间,星河湾北上京城,又进入上海,十年间仅落三子,可是今年前9个月三地销售共107亿元的事实已经足够将星河湾地产推入“百亿元俱乐部”,这一成绩在中国地产界,几乎仅有北京的SOHO中国可堪匹敌。
然而,星河湾求变的迹象十分明显:星河湾正在全力加速——这样的加速最初是由公司2007年第一次IPO推动,在过去三年中,星河湾先后在上海、太原拿地,黄文仔更是在媒体追问下,说出星河湾在北京北五环外已“基本敲定”一大型地块的消息(他拒绝透露该地块的体量和土地价格)。虽然受限于去年资本市场的新股形势,首次IPO无疾而终,但是资本对于一个房企的初步改变已经完全体现在星河湾地产身上。规模的扩大只是其中一个副产品,星河湾地产的布局更趋合理:完全可以想像,从黄文仔用星河湾的吸金触角牢牢地抓在广东、北京、上海、太原这些民间财富异常丰厚的城市之时,你就能看出将有一个更具野心的IPO方案呼之欲出。
但是,黄文仔对公司的海外IPO继续保持着沉默。“我们还在观察。”他言简意赅。你可以把这个表态理解成星河湾的等待姿态。与其他过去两年中冲刺上市未遂的房企相比,黄文仔令他的公司保持着高度的稳定性,并尽可能从资本的青睐中获益,而不是放大了公司的风险敞口。外部有很多原因来解释这一事实,从领导者的谨慎性格、好运气、公司规模等等,不一而足,不过,最接近真实的或许是商业模式的魅力。
商业模式这个词汇,对于中国众多房企而言,只是在商业冒险过程中不经意间形成的说辞,有的还只是上市过程中投行协助包装用来圈钱的工具而已,过期便作废。但是,这么多年,我所理解的星河湾模式的实质却形同一脉,其简要来讲便是:提高附加值,从而做高利润率。在星河湾的营销中,不管是极尽奢华的装修、服务,还是以高层次的圈层交往为卖点,都是提升物业附加值的表现。附加值高,一个公寓便能卖出别墅价格,也便具有了吸引投资客的价值。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星河湾要拼命在北京和上海做出话语权,它又缘何要在太原弄一个1000亩的超大豪宅。
其实对我来说,更关心的是明年一旦星河湾地产上市时机成熟,它的公开招股书会描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星河湾地产的商业模式又将如何定调。至于募集资金数目,黄文仔及管理层的身价几何,以及星河湾又复制了几个,都不过是星河湾地产加速道路中的小风景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