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量信贷“踏空” 中小房企改道融资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兰亚红 北京报道
马成(化名)打开股票行情软件,看着节节攀升的股指发呆。对于这家位于北京的中型规模的房企负责人来说,“差钱”的窘境既让他无力在这轮房价飞扬中囤积土地,更让他无法在令人垂涎的资本市场获得赚钱的机遇。
而另一家位于北京的小房企负责人赵明亮(化名),显然比马成要幸运一些,今年上半年的天量信贷让他贷了些款,但7月份信贷的“抽缩”已经挑动了他那根敏感的神经。“我估计以后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越来越多的钱流向大房企或国企,对于这些小房企而言,要么被洗牌,要么将资金链条加固。虽然飙涨的房价让他们获得了一丝喘息的机遇,但想要生存,就得依靠像民间融资、基金信托这样的“起搏器”。
很差钱
“截至7月底,信贷总额接近8万亿元,按照10万亿的全年信贷规模来看,只剩2万亿元了,我们更没机会了。”马成说。
对于这家成立20余年的民营企业而言,发展步伐实在称不上快,自2008年至今,该企业没有增加任何土地储备。
造成公司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用该公司内部人士的说法就是“没钱”。
马成表示,虽然今年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曾让他们窃喜,但实际上,除了获得了很少的园区专向贷款外,没有获得任何的银行贷款。
而赵明亮比马成幸运一些,但也只是获得了很少的银行贷款。“我本来是希望今年下半年多弄点银行贷款,但现在看来,信贷的紧缩,我们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
据了解,赵明亮所在的企业今年上半年销售回款大概有7亿元。该企业在5、6月份相继拿了一个二级开发项目和一个一级开发项目,这两个项目的主要开发资金只能靠销售回款。
“信贷的紧缩,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生存确实更难了,但房地产行业不能缺少中小企业。”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日前的一个论坛上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有什么好的融资办法,我也不知道。”
曲线突围
为了维持园区开发,马成正在拓展融资渠道——民间融资。
“北京郊区的农村都很有钱,我们请当地村政府的上级政府进行担保,向村政府借款,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马成说,“虽然利息比银行高一点,但比银行贷款容易得多。”
相比马成说在企业的“向村级政府融资”的做法,赵明亮希望借助基金、信托机构获取资金的途径似乎更显主流。据了解,该公司目前正在和一些基金以及信托机构进行接触。
“我们希望引进一些国内的基金和信托机构来投资,一方面,国内的政策对外资有限制,另一方面,大的外资也很难看上我们这样的小企业。”赵明亮说。
但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则表示:“我们并不希望引进外来基金,也不寄望于其他融资渠道,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这样不累。”
只是林达集团拥有良好的政府资源,“不差钱”的林达集团的发展思路,多数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并不能效仿。
“没有银行的贷款支持,光靠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少量的民间借贷,想要扩大发展太难了。”马成说。据他介绍,为了节省开支,该公司已经辞退了一部分工作人员,待融资环境好转并获得新项目后,再重新招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