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大型国企“回A”可行性高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杨凡 北京报道
针对内资港股公司回A的问题,记者特别采访了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公司副总经理公衍奎。
中国房地产报:多家在港股上市的地产公司和非地产公司“回A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公衍奎:首先是金融环境的原因。境外上市中资公司融资和扩股虽然比较方便,但是受到外资投资限制,募得的资金想要用来增加资本金就比较困难,意味着要负担很大的时间成本和审核成本。
其次是企业融资需求的原因。目前A股和H股同股不同价。A股每股估值高,所以获得资金的成本更低,再融资的成本也低;其次,能够获得“A+H”的融资平台相当于给公司上了双保险。
中国房地产报:当前正是A股市场震荡盘整的时期,这是否是一个回归A股的最佳时机?
公衍奎:IPO也好回A也好,判断是不是最佳时机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有没有放行,二是市场有没有信心。
政策开闸已经毋庸置疑,而市场信心方面不能只看这两周大盘的调整,因为回A一般都会是长期的计划。据我判断,今年一年金融和财政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股市的基本面不会变,所以长期来看上升势头很大,今年年内还是有机会的。
中国房地产报:外部条件之外,公司自身想要具有回A资格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公衍奎:“A+H”不光是意味着两个融资平台,也表示公司需要面对两个市场不同的会计准则和评价标准,所以也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大幅上升的管理成本以及财务成本。所以企业至少得符合两个条件,首先是资产规模和体量够大,从资本市场得来的收益足以抵消成本;其次是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比较高。
目前比较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就是大型国企,它们回A的可行性更高,并且政策方面对它们也会有所倾斜。小型企业没有那么大的体量就盲目回A,很可能得不偿失。
中国房地产报:除了可以带来资金,回归A股给港股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带来什么好处?
公衍奎:首先是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和风险;其次是想要回A的企业需要兼顾两个市场的规则,就需要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再次,与不同的金融机构合作,不仅收益性更有保障,同时市场对公司的监管也更加严格。
中国房地产报:“回A潮”对A股市场和H股市场各有什么影响?
公衍奎:回归A股的企业实力都比较雄厚,所以A股市场的反弹很小,投资者很欢迎,这些企业进入可以让A股市场盘子更大,同时也能带动投资企业整体的质量上升,提升市场的信心和稳定性。但是对H股市场的影响不大,这个市场的流动性和容量不是A股能相比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