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产业链现状系列调查之六
施工业踟躇前行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吴林
北京报道
从去年10月至今,朱君已整整10个月没有接过一单工程了。而何时才能重新接工程,他也茫然不知。
朱君是武汉市新洲区一家施工公司的项目经理。据其介绍,新洲有着“建筑之乡”的美誉,拥有各类资质的施工企业三四十家,而每家施工企业又有众多项目经理,建筑队更是不下千支。但从去年开始,除了少数几家大企业外,大部分单位的项目经理都和朱君一样,处于歇业状态。“我们的钱都压在开发商手里了,哪有钱再接工程?”他说。
粗略估算一下,朱君约有七八百万元工程欠款没有回笼。而他是从2006年才踏入施工这个行业。用他的话说,“一些干了十几年的朋友,欠款高了去了。”
工程欠款有如大石,已压得朱君寸步难行。而这已成为施工行业的“紧箍咒”。
从2007年开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和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连续两年发布中国建筑施工行业“蓝皮书”,其中均提到,工程款拖欠问题已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信誉是关键
去年发布的《2007年中国建筑施工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曾经指出,“2008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受到较大制约,这必然会对国内建筑施工市场和建筑施工行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市场景气程度可能面临下降。”而去年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这使得笼罩在房地产行业上空的阴霾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了施工行业。
北京市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一位项目经理告诉记者:“去年奥运会之后,公司房地产相关业务的市场就一直在萎缩。准确地说,很多工程在去年7月20日停工之后就一直没有复工。”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施工方前期垫资一直无法回笼。这位项目经理称,光他经手的工程欠款就有五百多万元,而全公司约有八九十个项目经理。
他透露,现在开发商基本不会预付款,而工程完成后,开发商往往只支付全部工程款的百分之六七十,其余的钱往往一压就是2年,“施工方付出的资金代价太大了”。
而今年房地产市场虽有起色,但给施工行业的感觉却是“今年比去年还难”。上述项目经理抱怨道:“开发商有了钱就去炒地开发新项目,哪有钱还我们?”
但是,开发商不还钱,施工方却不能不给工人结算工资。朱君说:“农民工问题太敏感了,谁敢碰?”因此,去年年底,他把岳父岳母的养老金都借了过来,就是为了给工人发工资。
而上述项目经理称,在他们公司之下,还有很多分包商和设备供应商,“我们不可能拖欠他们的钱,一拖欠他们就会提起诉讼。对于他们而言,我们只是小部分市场。但在我们看来,开发商却是大客户、大市场,我们根本不敢通过法律追讨欠款,害怕失去客户,更怕在行业内名声不好,影响以后的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建工集团、北京住总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虽然不能说完全不受影响,却依然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其中,能承接很多大型政府工程或是公共建筑项目,是这些企业依然保持稳健发展的支柱。
青岛建设集团媒体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该集团就有意地减少了房地产类业务,理由就是众所周知的“垫资多,开发商回款慢”。
“其实,我们一直以来承接房地产工程就比较少,而是以政府工程和公共建筑居多。今年虽然房地产市场有所反弹,但未来的形势我们看不清楚,所以不敢说会加大这方面的业务量。”他表示。
在他看来,理想的客户不在于他是房地产商抑或是其他工程的开发商,而在于其是否有足够的资金以及信誉。而他的说法正代表了大部分施工企业的想法。
急寻拓展渠道
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支柱地位大相径庭,前述报告指出,建筑施工行业2006年在第二产业中排名末位。数据显示,2007年1~3季度施工行业的利润率只有2.2%左右,但资产负债率却约为64.92%。
上述北京市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表示:“真的很难定位施工行业,既是建筑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却又举步维艰。”
而他对开发商的感觉,则有点“既爱又恨”。正在竞标一个工程的他称:“既想做工程,又怕欠款。”不过,他强调,“有品牌,有信誉的开发企业,是所有施工企业都欢迎的。”
青岛建设集团媒体负责人就表示,该集团做的为数不多的房地产项目,都是全国排名前几位的品牌企业开发的。其中,该集团与中海地产、和记黄埔的合作较多。
但上述项目经理表示,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这样的渠道,能与大型开发企业进行合作。“坦白说,我认为我们公司在业务开拓方面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最起码,万达、万科等开发的项目,我们都没能进去。”
因此,拓展与品牌地产企业合作的渠道,就成为了他的期待。
事实上,促成房地产开发上下游链条的合作,正是提出展示“房子需要的一切”口号的中国住交会的目标。记者从中国住交会组委会获悉,今年中国住交会将大力促成品牌施工企业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强强联合”。而延续了10年的中国住交会保留项目——“三名”评选,则将成为施工企业竞标项目之前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