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1持续高增长,高房价难落

(2009-08-10 14:25:16)
标签:

房产

分类: 潮流行为

M1持续高增长,高房价难落

■中国房地产报  杨红旭/文

 

    数据表明,7月份一线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首次出现集体下滑。笔者判断,在M1、股市皆不太可能冲高回落的情况下,即使二套房贷收紧,三季度房价也不会回落。
    半年之内,房地产市场出人意料地完成了复苏、回暖、繁荣的全过程。经济学原理认为,资产价格上涨实质是一种货币现象。分析当前楼市投资投机需求的动向,从资金面和流动性上着手,更合时宜。在实体经济尚未全面复苏的前提下,流动性充裕已成为楼市和股市繁荣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且本轮股市复苏时间早于楼市约4个月。
    经济发展需要一定量货币供应,按经济学流派中的货币主义,央行只要调整货币供应量,就能有效的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货币供应量就像经济体内的血液,其多少能够影响宏观经济以及CPI、股市、楼市等变化,血多了就会发烧,血少了则会受寒。
    严格意义上的流动性指资产变现能力,比如股票比房产的流动性强;通常泛指货币供应量的多少。
    货币供应主要分三种:M0是流通中的现金,规模相对稳定,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M1是M0加上企业活期存款,反映企业和居民资金松紧变化;M2是M1加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体现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其中,M0流动性最强;M1 是狭义货币,流动性较强;M2 是广义货币,流动性较弱。
    到今年6月底,M0为33641亿元,M1为193200亿元,M2为568900亿元。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580507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为124690亿元,企业定期存款为77631亿元,居民活期储蓄为90910亿元,居民定期储蓄为162445亿元。从结构上可知,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数量较大,是M1的主要组成部分。
    M1的波动情况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资金宽裕程度,如果企业资金充沛,大量资金结余在银行的活期账户,M1快速增加,反映了经济向好,企业经营活跃。反之,如果企业资金紧张,活期资金不足以至于要动用定期存款,M1增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则体现了经济景气度下降,企业经营困难。数据表明,1990年以来M1增幅与GDP名义增幅的相关系数高达0.65。可以说M1是经济的领先指标。
    一般而言,经济繁荣期,包括股市和楼市在内的资产价格也会上涨,所以M1往往也是资产价格的领先指标。从内部原理分析,如果M1快速增长,除经济向好的因素外,也有可能是企业倾向于进行非经营性的投资活动。比如今年以来实体经济并未全面复苏,但6月底M1增幅高达24.79%,增幅比上年末高15.7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部分资金进入股市和楼市。
    在经济和资产市场稳定的情况下,M1和M2增速应当保持平衡,企业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是同步增加的。然而,经济有周期,资产市场波幅更大,尤其是股市。如果M1增速大于M2,意味着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企业和居民交易活跃。当股市和楼市活跃之后,老百姓将储蓄资金投资到股市和楼市中,也会推高M1。
    2005年之前,我国股市基本上不反映经济面,2005年6月开始反弹之后,开始与经济面和楼市密切相关。2007年8月,M1增幅首先触顶,10月股市触顶,2008年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增幅触顶。基本可以认为,M1、股价和楼市依次呈领先关系。
    去年11月,M1和股市基本同时触底,其后上涨,M1增速由6.63%快速增长到今年6月的24.79%,上证综指由1706点反弹至今年8月初的3400点以上。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环比增长由负转正出现在今年3月,同比拐点出现在6月。
    在以往中国股市的两次大牛市中,都曾出现过持续20个月左右的M1增速大于M2,而目前尚未出现。但值得关注的是,以前两次牛市中M1增速维持在22%以上的月份只有4个月左右,最高是2001年6月的23.7%。可目前6月份已突破24%,估计7月份依旧。
    综合考虑,缺乏经济面的强力支撑,本轮股市反弹并非大牛市,然而在中央一再强调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下,股指在三季度依然有上攻的能量。
    楼市与股市呈正相关,股市的财富效应会增加楼市需求,更何况资金面宽松会导致部分投资客继续入市。在M1、股市皆不太可能冲高回落的情况下,即使二套房贷收紧,三季度房价也不会回落。四季度及以后的市场变化,央行和银监会更清楚。
    (作者系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