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次贷危机正同我们擦肩而过
(2009-06-22 21:47:49)
标签:
房产 |
分类: 潮流行为 |
■中国房地产报
今年以来,许多地方楼市出现了“退房与购房高潮并现”的奇特景象。比如北京,年初可售住宅期房数量为109265套,到6月16日北京新建商品房可售套数下降至79835套,今年来首次跌破8万套;与此同时,一些在售项目退房率超过10%,有的甚至超过30%。
北京现象绝非个案。西安、深圳、杭州、南京、成都、长沙等城市也出现类似现象:在楼市成交回暖、许多项目“开盘即售罄”的同时,退房明显增多。
房地产形式是产业,其本质是金融。从金融角度切入,或许更便于看清房地产问题的本质。
本轮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和爆发,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购房者不自量力的按揭购房,另一方面在于放贷者为赚取“风险贴水”的高额利息而盲目放贷,他们都将希望寄托于万一出现风险也可卖房变现上。
房地产正是宏观经济的风向标。当宏观经济衰退时房地产往往疲态先露,房地产不景气时宏观经济通常已经不妙。当次贷危机爆发后,原先优级、次优级人士的收入、现金流、还款能力和信用度状况日下,变成次级,甚至更糟糕。
2000年以后,美国房市与股市双重繁荣带来了财富效应,让美国人拼命掏腰包透支消费,2005年美国个人储蓄率-0.5%,创下自1933年大萧条以来的新纪录。次贷危机暴发后,美国尝试采取了种种救市措施,但储蓄率如此低下,经济不景气中又有谁敢继续加大负债规模去“接盘”呢?
美国次贷危机越演越烈,消费者不敢再借钱继续透支消费,于是信贷数字持续出现冻结现象,美国民众对经济前景越发悲观,信贷更加紧缩,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血液”一旦出现“凝冻”,后果严重。一阵手忙脚乱之后,美联储最终祭出“定量宽松”的法宝,可惜已经有些迟了。
比美国社会幸运的是,中国拥有较高的储蓄率。中国国民总储蓄占GDP的比重大约在50%,其中家庭储蓄率在总储蓄中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还占到了16%。从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看,中国家庭储蓄率在1995年是17.3%,2000年为19.87%,近年来又有所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2008年9月以后,中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1~5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84万亿元,同比多增3.72万亿元。
如果没有高储蓄率的基础,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肯定没有国内投资增速的持续加快和消费的稳定较快增长,楼市信心也不可能如现在这般提升,楼市刚性需求和避险投资需求也不可能如现在这般释放。当一批购房者在遭受经济危机冲击不得不忍痛退房而兴起“退房潮”时,“购房潮”就绝不可能会这样恰到好处地如期而至,中国楼市的“退房潮”就将是一次美国式次贷危机的重演。
正是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借助于高储蓄率的良好基础,“购房潮”淹过了“退房潮”,一场次贷危机正同我们擦肩而过。
也要清醒地看到,稳定就业、提高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才是扩大内需的长远之计,才是改善楼市供求关系的根本。
(作者系房地产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