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减持阴魂不散 专家建言设“二次发售机制”

标签:
房产 |
分类: 金融实务 |
■特约记者
3月2日,招商银行47.99亿股限售股解禁,拉开了本轮市场解禁的小高潮,使“大小非”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人担心,2009年近7000亿解禁股会让本来就不牛的股市面临更大的压力。
套现压力
房地产市场在去年步入低迷期后,绝大多数的房企都存在“许三多现象”(土地的存量有许多、在建工程的存量有许多、建好的商品房存量有许多),这使得它们的资金链和现金流捉襟见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王茂林表示:“减少库存、套现资产可能是大势所趋。目前房地产上市公司套现愿望极为迫切,一旦等到大小非和限售股解禁之后,很有可能会不计成本地抛售,上市公司的股价有可能面临进一步滑坡的可能。”
据统计:中国A股房地产指数从2005年7月18日的675.18点上涨至2007年9月4日的高点8360.41点,上涨幅度达到了11.4倍,而同期上证指数上涨4.3倍,二者从高点回调以来的幅度都为70%左右,若按照相对涨幅来比较相对跌幅,似乎房地产指数仍有下行空间。此外,2009年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解禁数量为1688987.578万股(占行业总股本的27.3%);待解禁数量1574491.703万股(占总股本的25.5%)。不难看出,目前市场上可流通的理论数量还不到总股本的一半,若再减去2009年之前的解禁而未流通的大小非和限售股,则实际流通量更小。如果在2009年为了生存而集体套现,则房地产行业的股票将大势不妙。
事实上,房地产行业的解禁压力仅仅只是A股市场的冰山一角。
有数据统计,2009年将共有1184次限售股解禁上市,涉及1127只股票,全年解禁数量为6906亿股,增发制造的限售股解禁为147亿股,IPO制造的限售股解禁有4513亿股,占全年解禁股的65.35%。以2008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解禁市值大约为3.2万亿元。
不难看出,IPO制造的限售股问题在2009年可能会更加严重,限售股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大小非的2.07倍。
暗箱减持
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2009年大小非和限售股不足为虑”,原因是:2009年解禁的上市公司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石化的解禁量分别为2360亿股、1713亿股和571 亿股,这三家合计解禁规模大约为全年解禁总量的2/3。从解禁股东性质来看,基本上没有减持的可能。
另外,招商银行进入全流通后,也并没有减持的迹象。这似乎给市场很大的信心。
但是西南证券分析师唐晓提醒说,解禁股数量与解禁市值不是一个对等的概念,如果单纯看解禁股数量而忽视解禁市值是不合理的,而且容易忽视风险。
记者以2008年12月31日收盘价对工行、中行、中国石化这三家公司的解禁市值进行了计算,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石化的解禁市值分别为8354.4亿元、5087.61亿元和4008.42亿元,占2009年解禁市值的54.5%(按解禁市值3.2万亿元),其余公司的解禁市值近1.5万亿元。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所谓的解禁股大都是增量概念,如果再加上以前解禁但尚未减持的大小非和限售股,则实际减持是一个存量加增量的概念,仅仅分析解禁数是对市场供给风险的极大忽略,目前大小非只减持了25%左右,仍有大量的存量大小非和限售股正在伺机而动,只要股市一出现反弹,就是它们的减持机会。
实际上,据记者了解,目前已经有一些大小非和限售股在解禁期未满之前就开始私下折价转让,还有一些大小非和限售股通过交易所的大宗交易平台折价转手,然后持有者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可以随时减持,相当于大小非和限售股通过“拖拉机账户”来进行分散抛售。
申银万国证券一分析师表示,从目前疲弱的市场情形来看,除了做多的信心不强之外,现有的资金对当前的股票都难以全力承接,因此若依靠现有的承接力是很难应对大规模减持压力的。
“市场趋势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企业业绩的变化。”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博士梁福涛表示,要发挥实体经济的作用。
然而,大小非和限售股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不但股市会继续低迷,也会阻碍实体经济的结构转型。
由于去年市场持续走低,A股市场IPO从2008年9月25日华昌化工上市之后就已尘封,市场基本失去了融资功能。有专家指出,如果经济继续不景气,上市公司业绩负增长,财富效应和投资信心没有建立起来,市场中自然就会出现“粮食”短缺现象,从而很多宏图伟略和IPO都会搁浅。专家建议:“实施更加市场化的‘二次发售机制’,大小非和限售股减持须与公司分红挂钩,通过更加市场化的‘二次发售机制’这第二道门槛,来约束一些垃圾公司的大小非和限售股任意抛售,通过这种让市场选择、定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但可以避免大股东信息不对称式地任意减持,也可以让减持价格更加合理化,同时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和改善市场供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