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禁“90/70”不必遮遮掩掩

(2009-03-03 11:12:06)
标签:

房产

分类: 封面故事

被称作民生“大红包”的北京新年“楼市新政”让众多市场人士欣喜不已。然而它也带来一个深层思考:主导住宅市场“户型格局”逾两年半的“90/70”政策,是否该在此时寿终正寝呢?

之前,北京这个新政对商品房项目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套型面积和比例”的规定,表明职能部门实质上已放松对“90/70”的硬性限制。但遗憾的是,对于“解禁”一说,官方只有“关门会议”,至今尚无明确且公开表态。这暴露出其在该制度的存废问题上心存疑虑。至少不是很自信。

客观评价,在“90/70”一统天下的过去两年半时间里,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许多“风向标”的变化:大量小户型产品上市,激活了普罗大众的购房热情,也一度刹住了开发商贪大求豪、产品供应结构严重追“高”追“贵”的歪风。而该政策的贯彻,也充分显示了决策层准备从“改善住房结构、平抑房价、惠及中低收入人群”入手解决高房价问题的决心。

但一项宏观调控政策一旦制定得过于微观,最终遭遇市场不适应症是注定的事。

有些地区,由于小户型产品难以适销对路,迫使开发商不得不用“打游击”的办法规避这一政策。如西安,两年前层高 5米的LOFT产品风行一时。设计者认为,既然不能横向发展空间,就向纵向挖潜,做双层、复式的结构。更有甚者,将两个连体的90平方米以下小户型中间凿穿,买家只需同时办理两张房产证,就可住上大户型。

可见两年多的市场检验,让“90/70”政策暴露出了漏洞太多、执行困难、缺乏市场应变能力的“短处”。言其缺乏应变能力,是因2006年前,中国住宅市场基本上还是计划属性和商品属性共存的市场。那时,许多面积、结构甚至是价格等“技术性”问题,都可用行政命令界定,但进入2007年,市场格局已然出现分水岭,开始形成商品和保障的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政府主导的保障房以小户型为主,而商品房则应该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市场的语境来决定住宅户型的大小。

可见,判定一项政策的存废,其理由只有一个,即它是否还合乎时宜,是否经得起历史检验。

实际上,当市场格局发生裂变,当经济周期诉求发生逆转、昔日紧缩式房地产调控手段要为今日的促内需、保增长让路时,让“90/70”政策暂且松动,也没什么不好。遮遮掩掩反倒显得缺乏决策勇气。

且有理由相信,在当前情势下,解禁“90/70”并不乏善意:这或许是释放潜在的改善性住房需求、提振楼市信心的又一个开关阀门;这或许能提高开发商随行就市的自主权,增加其自救图存的几率;抑或,这将再一次唤醒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适时更新、科学人性的意识,为拯救房地产业系统性制度缺失另辟蹊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