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系疑局部换股并购

标签:
房产 |
分类: 公司报道 |
■中国房地产报
无论愿意与否,一向低调的黄伟此次却不得不将新湖集团再次变成了市场焦点。
10月13日,新湖创业(600840)、新湖中宝(600208)和哈高科(600095)同时停牌。“新湖控股有限公司和新湖集团拟对旗下资产、业务和上市公司进行整合重组”使坊间一时衍生无数想象。
“停牌时间不会太长,现在证监会也不允许上市公司停牌拖得过久。” 新湖中宝证券代表李晨说,但他不愿对具体重组情况过多介绍。
但有接近新湖集团的浙江市场人士表示,此次重组最大动因是应对集团扩张中的财务危机。“此次极有可能只是新湖系内局部的换股并购,并不会对现有业务格局产生重大改变。”
资金压力
但凡大规模重组,或在高峰,或在低谷,但此次黄伟并没有按规则出牌。
“很明显,是遇到资金压力了,而事实上,上层财务危机早就开始显现了。”上述接近人士表示,新湖集团前两年在地产上的大力扩张以及近期在金融、矿业上的扩张都大大消耗了体力。
2008年以来,一方面是新湖系三上市公司的各式融资。仅新湖中宝就有14亿元的新湖债、2.3亿元的非主业剥离收益、10亿元的信托融资等新增资金入账;新湖创业与哈高科也积极通过银行抵押贷款、大股东担保等进行数次融资。
而另一方面则是大宗的资金支出。新湖中宝0.6亿元增资长城证券、0.4亿元参股小额贷款、9.2亿元杭州拿地、1.3亿元控股承龙矿业;哈高科0.8亿元增资子公司。
而除此之外,由于前期同时在建项目所需资金数额仍是巨大的。仅新湖中宝2008年预计房地产资金投入就达50亿元。如此计算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仍是入不敷出。
而这反映在财务上,则是大股东频频质押股份。截至目前,根据记者计算,新湖系下控制三家上市公司股权均被大股东新湖集团质押,其中新湖中宝16.37亿股,占总股本58.02%;哈高科1.09亿股,占总股本30.19%;新湖创业7364万股,占总股本约21.76%。
“公司资金紧张,但由于资本市场不好,定向=增发又很难被证监会通过,所以黄伟也就只能通过内部重组来调配资金、相互支援了。”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局部换股微调?
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新湖系此次重组不过是延续最初的产业整合。实际上,多元化架构发展的新湖系早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了对旗下业务的梳理整合。
而按照此前一些机构与市场人士的预测,三家上市公司在经过最终合并重组后,将由新湖中宝接揽集团悉数的地产与金融业务,新湖创业通过受让青海碱业变身为资源与化工股,哈高科则将压缩在食品与高科产业内。
然而,也有市场人士表示,由于地产行业未来趋势的不明朗,现在并不是大规模资产整合的最佳时机。
“现在三个公司里面分别都有地产业务,并且对各公司的净利润增长贡献较大,现在抽掉另外两家的地产业务,则很有可能伤筋动骨,甚至ST或者退市。”上述接近人士如此评论。
而根据三家公司中报,2008年上半年,新湖中宝房地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5.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3.95%;新湖创业为9.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4%。假如依照市场猜想逻辑,新湖创业在完全受让青海碱业前,无疑是最大受损者。
在新湖中宝三季报中,记者发现新湖集团已经做出了未来地产业务规划:新湖中宝在中国境内(不含沪、苏)从事住宅地产的建与售;新湖创业负责沪及苏;哈高科仅在黑龙江省从事小型住宅地产的建与售。
事情至此,似乎已经开始明朗。“短期内,新湖系并不会改变目前各个公司业务的格局。每个公司所规划的地域范围,已经有效地解决了同业竞争问题。”一位证券分析师对此评论。
“现在最有可能的是根据目前的资金状况,收缩部分战线,同时三公司之间以及集团之间的业务进行一些微调,来重新分配与平衡资金。而整合方式,则通过换股并购来完成。”上述接近人士表示。
观察
黄伟的资本神话黄
伟在1991年就在资本市场赚到了第一桶金,靠着第一桶金800多万元的原始积累,黄伟开始投资房地产。
2000年,新湖集团成为新湖创业的第一大股东;2003年,新湖集团将新湖中宝收入囊中;2004年10月12日,新湖控股和新湖集团作为一致行动人,获取了哈高科的控制权。短短几年间黄伟完成了一个看似神话的造系任务。
在黄伟的造系运动中,三家上市公司的收购如出一辙。先接壳收购,并逐步将主营业务置换为房地产。彼时就有人士评论:“新湖系善做资本运作,将风险高企的项目注入上市公司套现,已成为新湖系地产操作的惯用模式。”
而在造系成功后,借助新湖集团的“航母”身份,利用资本市场,在各个公司之间拆借、利益输送也成为常态。
但黄伟对资本市场的敏感还不仅于此,当地产行业受到调控时,黄伟则又开始打造自己的金融、化工板块。从认购盛京银行,到受让天地期货,到收购湘财证券,再到承龙矿业利用资本市场这个杠杆,其已经将集团的造系版图勾勒出了大概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