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楼市系列之:中央出台救市政策宜早不宜迟
(2008-10-20 15:39:40)
标签:
房产 |
分类: 封面故事 |
原本让地方官员闪烁其词的“救市”小动作,最近在长三角地区忽然变得大张旗鼓。继南京取消实施一年之久的“一房一价”后,杭州出台的24条救市措施更是将地方权限戮力用尽。从这两座城市信誓旦旦的救市决心中,不难嗅出楼市萧条对地方经济的严峻考验。
目前18个地方救市方案已对中央的宏观调控转向迈出试探性步伐。而有关下一步中央将将出台全国性救市方案的消息也在坊间甚嚣尘上。
然而,应该清醒地看到,救不救市的选择依然十分微妙:一方面,全球金融海啸致使中国出口贸易萎缩,经济面临下滑风险,房地产作为延展众多相关产业的链条经济,大尺度拉动内需的作用不容小觑;另一方面,房地产又是事关民生的特殊商品,如果政府只顾复苏经济、提振信心,或许会出现片面的策略不当,最终造成房价反弹,失去大部分民意。
为此,我们建议中央宜从速总结和梳理近几个月楼市的内因外表,尽快出台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救市政策,避免让民间猜测积聚为消极因素,干扰楼市大局稳定。
那么,正确救市路径指向何方?“适度”原则仍是首选。在刺激房地产复苏的同时,既要给市场信心喊话,又不给投机性需求再度反弹以可乘之机。我们认为,不能对此前人们呼声很高的第二套房贷解禁寄予过高希望,因为以新的投资、投机需求暖市、利市,无异于饮鸩止渴,说不定还会制造新一轮泡沫。
即便出台放开第二套房贷的政策,也应同时收紧第三套、第四套房贷。在考虑激活一些上书谏言者提出的“改善型需求”的同时,切实防止投机性需求卷土重来,避免重蹈2007年覆辙。
众所周知,房地产今日之贻害乃多方动因合力形成。首先,地皮财政主导下的地方政绩观难辞其咎。长三角几个地方救市的背后,难以言表的是土地持续流拍、地方财政面临赤字隐忧。根本的解困之道,在于避免经济重心过分依赖房地产行业,让楼市扼住城市经济的咽喉。
其次,摆脱楼市萧条关键在于救民心、救信心、解企业燃眉之急。但这绝非政策所能及也,更需企业自觉。1997年香港楼市受累于亚洲金融风暴,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开发商的“自救”:新地首创“息口保障计划”,承诺买家按揭息率若超过发展商规定的上限,多出部分由后者承担。恒基则推出“跌价两成补偿计划”,承诺如果房产贬值,可向发展商索取差价;长江实业更是推出“110%信心计划付款方法”,采取期权的概念以“包升值”来包装促销。以众多确保置业信心的手段激发潜在购买力,终使香港楼市走出持续6年的低迷。
再次,除了果断出台政策外,救市之措必须符合市场律动。众多楼市复苏经验告诉我们,让买卖双方达成信任、重振市场信心的最有力杠杆仍是价格。遗憾的是,今日中国众多地方政府的救市措施中,均未提及奖励、补偿开发商适度降价的条款。为什么不能把对购房者的财税补贴转移给下调价格的开发商?或许这将更有利于促进市场的本质回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