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运动

标签:
房产 |
分类: 城市人文 |
济南全运动“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缓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济南的冬天》
2008,奥运会从北京走了;2009,全运会向济南走来。奥运留给北京繁华、荣耀的既定事实,与全运带给济南超越价值的未来期待,令这个中庸而沉寂的山东省省会城市喧腾起来。
济南,泉城。刘鹗的《老残游记》、蒲松龄的《趵突泉赋》、张养浩的《龙洞山记》无不记载着这里因泉而兴而美的人文痕迹。而今奥运福娃的缔造者韩美林、奥运奖牌主创设计师肖勇、水立方中方主设计师赵小均,又为济南人再次扬名。
仿佛是巧合,这三个济南人都与奥运有着密切关系,而济南人又将在家门口欣赏到“中国人自己的奥运会”——全运会。
■葛云/文
早在两年前的济南市“十一五”规划里,“全运会”就确立了其在济南2006~2010年发展中的引擎地位。济南无需也不想掩饰自己对于全运会所寄托的厚望。
在7月29日于济南举行的一次“全运经济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十一运组委会市场开发部的马军鸣谈到南京举办第十届全运会火了南京奥体中心,并让南京河西区成了南京市新的商业中心时,笑说“前天的时候我们奥体中心也‘火’了一把,出了一点意外,但是这也预示着我们的奥体中心以后更有活力。”
他所称的“火”了一把指的正是7月27日发生在济南奥体中心因作业不慎引起的火灾。火灾不但没有像不少济南人担心的那样导致奥体中心主体“被废”,也没有因此而推迟竣工日期,反而令济南人产生了上述心理:这也许预示着全运会将让济南“火”起来。
济南这么想是有着足够依据的。
有资料统计显示,运动经济令人瞩目。澳大利亚悉尼因奥运会令其城市建设提升了10年,而国内更直接的例子则是南京,因为举办第十届全运会,南京城市建设提前了15年。最近的例子当属北京,目前还无法准确统计奥运会令北京的城市发展加速了10年还是20年,但无论从理念更新、设施建设还是城市扩容方面,都不会低于这个区间。奥运举全国之力,全运举全省之力,规模虽不同日而语,对经济的传导机制却是可复制的。
对于济南而言,十一届全运会还有着更个性的意义,或者说,这个意义很“济南”。
“济南是山东的省会?不是青岛吗?”外地人这样的疑问令济南人哭笑不得。尽管济南GDP不差,也有自己的经济发展动力极,比如近年崛起的软件出口业,居山东第一,却挡不住常年受累于青岛、烟台、威海盛名之下的事实,甚至连潍坊、淄博都渐渐声名鹊起,济南感到很“挤”很“难”。“名声不如青岛没关系,关键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做好了也行的”,在济南生活了10年、早已嫁作济南妇的Alfy这么说。
曾有个笑话是这么挤兑济南的:敌国轰炸机来炸山东,先炸了青岛,说再去炸省会济南,结果飞到济南上空一看,飞行员马上向指挥报告说“报告长官,这个城市已经被轰炸过了”。该笑话还有N多版本,但大同小异。济南城市印象破败、拆建频繁的尴尬由此可见一斑。据说济南市历任执政者都曾力图对济南城建做过宏伟的规划,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证伪,有的则随着执政者的迁任而无尾。
20世纪90年代,济南的城市建设一度大举南进,对泉城的泉水发源地南山生态有一定的影响。济南人认为泉水喷涌的高度逐渐降低与此有关。“长此以往,泉焉在?”幸好这种势头在后来的城市规划调整中得到了遏制。再后来,我们看到了如今比较合理版本的济南规划:东部城区成为政商重心,一条经十路横贯东西,从而令全运会再造一个新城、再造一个济南的任务有了实现的空间、时间以及生态基础。
在怀抱深厚人文底蕴,自履山东省会之职,受迫周边城市威名,深谙经济发展需要的四面楚歌中,济南五味杂陈,心有不甘。
全运当前,济南的当政者,一心抱着借全运振济南的心思,一摘济南的“土”帽,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上大步而行;徜徉着济南千佛山相亲大会,抱怨着济南天空灰蒙无光,诅咒着济南规划短浅建了又拆、修了又挖的济南人们,却用他们顶好的人性热爱着济南,全运会也牵动了他们闲适、保守的神经,希望济南能借此一搏,一出“窝囊气”,进而原谅了“济南就是一个大工地”的现实;济南的本土与外来开发企业也闻着济南泉水与全运混合的香味来寻机会。
于是,我们看到,济南雄心壮志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城市改造,这个城市以东部为首的每个角落似乎都打开着投资大门,未来重点推进80个项目,总投资额800亿元。
这个城市的热烈,需要点燃。用全运会催醒它,运动它。
但在热烈的背后,还需冷静对待存在的问题。规划变动导致的城市不均衡发展或断代发展有所突出。比如,早前大举南建时造就的南城富裕区位随着城市建设重心东移已显颓势,适度均衡才能不令城市前功尽弃。因为产业带向东延伸,越发显得靠西的老城区却是济南最有味的地方,向东运动的同时,老城不该被抛弃或不负责任地推倒重来,如何合理保护与改造是保住老济南味的关键。在城市规划中,济南市民也该收起宽容到纵容的禀性,多多参与进来,而济南市理应给济南人更多的决定权。
“从沉淀了百年记忆的德式火车站大楼里走出来,不乘车,徒步向东,路过老电报大楼,穿过曾经繁华却早已迟暮的普利街和城顶,到姜家池子和五龙潭,过马路,踩一踩上面流着水的剪子箱的青石板路,从趵突泉的西墙一路往南,看看万竹园,看看苏州之外的另一处货真价实的苏式园林,再往东沿护城河看看黑虎泉群,过河穿过泉城路进入那一大片有着奇怪名字、斑驳古旧的民居,闻泉水的清香,听路边小河的水声,看坐在湿漉漉的路旁悠闲乘凉的老人,寻找处处泉池汇集的地方,随着水流的方向来到百花洲,去门票便宜的大明湖里看看,真的能从湖面上看见千佛山的倒影……”一位天涯网友描述的15年前济南的这一场景倒是仿佛老残、老舍眼里的纯净。据说俱已不在?
所以,醒那些该醒的,运动那些该运动的,让那不该醒的兀自在睡,让那该静止的静止留存。这样的济南,在全运会后,以及更长的可期待的时间里,将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而分清这些“该”与“不该”,投资在全运概念下济南的人们,也才会得到一个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