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模式来到中国
(2008-09-09 15:58:22)
标签:
房产 |
分类: 建筑设计 |
■中国房地产报
生态和宜居是全世界城市规划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对今天中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也成为难题。
日前,一场汇集了中国与加拿大温哥华政府官员、资深学者、专家的中加城市生态化建设论坛在燕郊举办。
对于与温哥华地处同一纬度的北京来说,借鉴温哥华这一举世闻名的宜居城市在规划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或许能让中国城市的宜居和生态建设之路行走更快。
借鉴之道
温哥华市政府城市建设规划师曾燕介绍,温哥华的规划非常注重细节。它是北美首个提出“视野保护理念”的城市。“我们在设计楼盘的时候,会考虑如何让居住者的视野更加开阔,保证其他的楼盘不会挡住视野。”
温哥华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安杰伦(Jody Andrews)举例说,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温哥华城市的厂房、住宅、娱乐区域经常错落有致地规划在一起。但“把厂房和住宅规划在一起”,这在中国似乎是被尽力避免的事情,因为工厂会造成严重污染,那么这种模式要怎样“复制”到中国呢?
作为一名为温哥华政府工作了7年的华人规划专家,曾燕对中国的国情也比较了解。她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北美的产业以第三产业居多,制造业仍然离居住的地方很远。因此,中国还是要大力发展新的技术,比如怎么处理污水、怎么合理规划位置等”。
此外,社区内部功能的多样性也为温哥华规划部门所重视。大部分楼盘下面都可以用于商业出租,用来盘活土地价值,使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可以乐在其中。
而中国并不是没有学习这种规划理念,却正面临多种矛盾。很多新兴楼盘的底层商铺由于价格、地段等各种原因,空置率极高,除了城市繁荣地段少数几个楼盘底商之外,大部分楼盘底商缺乏商业活力。反观一些真正有活力的社区,却大多兴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虽然内部商店、市场、车库齐全,人潮熙攘,社区本身的建筑却斑驳破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真正具有城市生命力的地方,却成为“眼中钉”,面临拆、改、整顿,甚至在奥运会期间要被“暂时关闭”,难以示人。
“旧城建设是在于重现活力和再生,而不是简单的拆、盖、整顿整治。”曾燕表示。
燕郊的温哥华?
在论坛的最后环节,中加双方签署了《中加城市生态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书》,要将位于燕郊的天洋城项目打造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温哥华风情国际化社区”。“我们要做到让人们在燕郊就可以感受到温哥华春夏秋冬的景色。”天洋置地董事长周金说。
对于温哥华的规划模式被借鉴,加拿大温哥华市市长萨姆·苏利文表示“受宠若惊”。“加拿大是在世界上一个很大的污染国家,我们消耗了很多人均的能源,比其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高得多。因此,加拿大同样要来跟中国取经。”
曾燕则认为,中国有想法“移植”宜居城市温哥华的规划模式,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曾燕也对本报记者指出,单一的移植和复制是不可行的,仍然要因地制宜。“比如,我听到有介绍这个项目移植了温哥华春夏秋冬的景色,我就很好奇,温哥华是没有冬天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