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惨跌 众房企炒股成灾

标签:
房产 |
分类: 金融实务 |
■中国房地产报
已有364只基金净亏损1.08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的最高亏损纪录;而大盘从上半年的5261点一路下挫,跌至目前2277点附近。伴随着股市黑洞,众房企已深陷其中。
牛市激进
在去年牛市行情中,众多公司新晋上市,而“打新股”这种风险比较小、收益可观的投资方式也吸引了许多地产公司趋之若鹜,其中不乏一些大的知名地产公司。
多元化危局
随着南京银行、中信证券等金融题材股受到追捧,众多地产公司也加大了对非上市金融机构的投资。
此外,新湖中宝还出资6000万元认购长城证券1000万股,使持股比例上升至0.72%。同时还出资7800万元收购了山东蓬莱的一处金矿资产。
个
深鸿基的“散户”生涯
■记者 宋振庆北京报道
2007年,出售中粮地产股票和深能源A股票,投资收益1.37亿元,经营性亏损;
2008年中期,处置长期股权收益损失54万元,投资收益119万元,暴减99.14%,亏损……
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财务数据一定令这家公司的股东们抓狂。更加难以置信的是,这是一家拥有14年历史之久的深圳老牌地产公司——深鸿基(000040)。
去年房地产中报发布的时候,深鸿基以一个2600%的业绩暴增比例把市场轰得七零八落,并让众多业绩平平的房地产公司羞赧。
然而将这份中报拿到手,却全然找不到房地产业绩的亮点,公司的项目还在工地里打地基。这样一个“几何级”的增长,仅仅是来自于出售中粮地产股票的一项收益而已。
而今年的深鸿基,与去年市场火爆时盆满钵满的表现完全是霄壤之别。
深鸿基2008年中报显示,净利润-2850.44万元,同比下降128.6%;每股收益-0.06元,净资产收益率大降13.2个百分点,为-3.10%。而今年中期的投资收益仅有119万元,去年中期这个数字居然是1.37亿元,足足暴减了99.14%,落差之大令人瞠目。
更令人惊诧的是,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75%,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本期仅占业务收入总额的16%,而被媒体指责为“名不副实”的主营业务。
因此,在股市的萎靡中“很受伤”的深鸿基只能硬着头皮实话实说:“公司业绩的大幅下滑是因为投资收益同比的减少,并预计1~9月份继续亏损。”
往前追溯,几乎都是如此。2007年中粮地产和深能源A的股票巨额收益让深鸿基在好年景里顺顺当当吃了一年;2006年股票投资难产,依靠转让出租车牌照和其他营业外收入才保住一个盈利年;2005年如果不是转让招商银行股权,公司将亏损3511万元……
这样看来,媒体所说的“主业名不副实”其实并不为过,深鸿基已经成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一个另类了。
用一句业内人士的话来形容,这一类型的企业更像一个“散户公司”。
“这么一家老牌地产股,从1998年开始就挣扎在亏损边缘,仅仅靠着出售资产和股票维持生计,几乎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回报。我们所憧憬的美好前景一次次被这样的残酷现实击碎,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深鸿基一位股民在网络上哀叹。
谨守企业经营边界
■郭轩
一个国家有自己的领土边界;一座教堂也有自己的地域区域;一座城市有自己的管辖范围……万物皆有界,处于市场竞争终端的企业更不例外。
企业经营的目的当然是要求因为自己所承担的专业分工而获得一定的利润回报,最大化的利润回报。那么,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回报,理所当然地要重新界定企业的经营边界和架构新的组织结构,这也是经营者所应该掌握的经营手法。
但中国的企业在“做大做强”似的图腾崇拜下,简单地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无限放大了企业的边界,也降低了企业的专业化竞争能力。而当企业的盲目扩张冲动遭遇资本市场与销售环境的牛市时,一切都显得那么合理与自然,但其中的风险也沉寂于水下。
2007年,一方面资本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效应下一路攀升,其融资功能愈发彰显;另一方面,楼市销售火爆,各地普现大涨态势。作为房地产企业最重要资源的土地也在两个市场上完成着价值重估。
当土地储备作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的时候,也就不难理解围绕一块土地几十家房地产公司竞相举牌,全国“地王”此起彼伏的壮观场面了。当一块土地的楼面地价超过周边在售楼盘的现房价格时,涨价已经势在必行。
但当行业标杆企业万科也在事后反省拿“地王”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想象这种价值重估和投资亢奋所积累的泡沫有多么大了。
更有甚者,部分房企更将触角伸到了矿业投资、能源投资等超越自身专业能力的新领域。这种无视行业差别、跟风热点的非关联业务的扩张,短时间内也获得了市场的追捧。
但当题材炒作热风过去,还能否像它们公告中所表述的“分散公司经营风险”,更值得打一个问号。
而房地产企业上述的种种投资扩张行为都是建立在融资大门敞开的基础上,当房地产市场银根紧缩后,市场立即表现出了另一种表情,过度的风险也清晰地显露出来。
房企在一片过冬声中,或降价销售以期快速回笼资金,或开拓信托、公司债券等其他融资渠道,但更多的地产公司已陷入到了出售项目股权来维持经营的窘地,还有更多的地产公司将视调整周期的长短而难以避免地走向破产被收购的末途。
其实,在此番变化中,也不乏坚守企业边界、保持一份清醒的地产公司。它们或者坚守房地产的专业,虽大举进军全国市场,但其将资金链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在行业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巩固了行业中的优势。
黎明前的黑夜总是特别漫长,纵然我们相信房地产市场的美好明天,可是倒在天亮之前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