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鑫:奥运改变教学
(2008-08-18 17:07:36)
标签:
房产 |
分类: 城市人文 |
■中国房地产报
2004年夏季,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来自江苏的顾鑫留在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附中”),成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当时,他并未意识到,今后几年的教学生活会因奥运的到来而发生变化。
“How happy we are, To meet friends from far away!(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他的课上,这是一句经常被提及的谚语。源于奥运期间交流的需要,英语交流能力便成为了他这几年的教学工作的重心。
“前几年,学生课下偶尔会来问我,一些奥运项目中的体育术语怎么说。他们在家看预选赛,没有刻意地学,但仍然会有一些疑问。”顾鑫说,到这两年,他索性在课上设置了奥运英语学习时间。
“福娃的英语从‘Five Fantastic Mascots’改为‘Fuwa’时,同学们就在课上争论了很久,很有意思。”
2007年,他则将奥运英语教学搬到了校外,在西城区的某教学活动上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作了一节公开课,将奥运英语知识以竞赛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还加入了许多互动环节。
“学生们特别踊跃,公开课的前两周就开始主动去找与奥运有关的英语知识,比如说,奥运会会徽的说法、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的获得者等等”,他回想到,“最后这堂课还获了奖。学生有主动意识来学习,效果就是不一样”。
而在校外,作为北师大附中英语实验班的班主任,他也有幸参加了2005年到2007年每年5月在北京市少年宫举行的中小学英语竞赛评审工作。
“这三年,竞赛的主题都是围绕奥运的,有演讲、话剧、歌曲等多种形式。”他告诉记者,参赛的小朋友热情都很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早已不停留于哑巴英语的层面上。
“去年,有几个平谷的小朋友就为现场的评审老师带来了两筐桃,还在赛后主动找北京语言大学的外教评审交流”,他回忆说,“他们聊奥运,聊北京,共同话题还不少。这些评委也感叹,北京小朋友的英语交流能力很好”。
以英语交流能力为教学重点,奥运的到来让这一点在他教学理念中更加逐渐清晰起来。“教给孩子们英语,不需要让他们说得有多漂亮,重要的是能交流、能表达,这实际上与升学‘考高分’是不冲突的。而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卷面的分数往往最重要。” 顾鑫向记者感叹。
7月27日,北京45个奥运训练馆向参赛运动员全面开放。作为西城区5个奥运训练场地之一,北师大附中也进入了全面戒严状态。因此这个暑假,顾鑫也没法休息,他仍然需要时常跑到学校。
“现在学校大门那里设置了一道‘安检门’,只有拿着证件才能进入学校。”他介绍说,现在和别的老师轮班,他会给那些当志愿者的高中学生做些必要的英语辅导。
“一些临时的活儿,也需要我们帮帮忙。帮助中外友人嘛,我们英语老师自然责无旁贷。”他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