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七城七彩专题之:青色沈阳 蹴鞠福地

标签:
房产 |
分类: 城市人文 |
■中国房地产报
7年前,全中国都听到了来自沈阳五里河的呐喊和欢呼,中国足球在这里实现历史性突破,沈阳的“足球福地”自此成名。七年后的今天,一场奥运足球盛宴,更是让沈阳新五里河体育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现在的沈阳,大街小巷里挂满了“办好奥足赛,展示新沈阳”的宣传口号,踢足球的福娃宣传画也是随处可见。从8月6日到8月16日,沈阳共承办奥运会的5场女足比赛和7场男足比赛,8月7日和10日,沈阳也给予了中国男足最热情的呐喊。
对足球的狂热,是辽宁人、沈阳人骨子里的东西,天生如此并执著无比。同时,足球和奥运赛事激发出的这个老工业城市的变化,也足以让世人侧目。
花落“足球福地”
2000年2月21日,北京奥申委给沈阳有关方面发了一份商榷函,根据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的规定,奥运会足球预选赛可在主办城市之外的城市举行,奥申委“拟选定沈阳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足球预赛举办城市之一”。
函件引起了沈阳市政府和沈阳市体育局的高度重视,一周后,一份“关于积极承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足球预赛的复函”回复到了北京奥申委。在往来考察过后,2000年7月31日,沈阳市政府收到了“一锤定音”的函件,沈阳市被正式列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足球项目预赛候选城市之一。这时候离北京申奥成功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彼时,沈阳还没有举办十强赛,还没有“中国足球福地”的称号。
现任第29届奥组委足球比赛沈阳赛区办公室副主任的董蓓蓓透露说,当年刚刚得到北京奥申委拟定沈阳为赛区城市这个消息的时候,大家都没太敢相信这是真的,毕竟一来奥运会还没有申办成功,当时沈阳市政府全力以赴争取的是世界杯十强赛。
2001年2月,沈阳几经波折终于取得世界杯十强赛的举办城市资格。当年10月7日,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中国足球冲击世界杯圆梦成功,沈阳获“中国足球的福地”之称。
事实上,除了“中国足球的福地”光环之外,辽宁足球还有着10连冠的辉煌,中国足球的惟一一个亚洲冠军也是辽宁队在沈阳获得的。更重要的是,2000年前后,辽宁队、沈阳队、大连队三支辽宁的足球队都是中国足球联赛中的劲旅,特别是大连队更是如日中天。因此,沈阳作为辽宁的省会城市,举办世界性的足球比赛基础雄厚,获得奥运会足球比赛协办资格也算是实至名归。
更为重要的是,与当时迫在眉睫的十强赛相比,顺风顺水的奥足赛则有着7年的时间去准备,对于奥运,沈阳人有着足够的从容。
激发城市换新颜
2006年3月,在“老五里河”东南三公里处,沈阳奥体中心新五里河体育场破土动工。15个月后,这座外形为“水晶皇冠”的宏伟体育馆交付使用,并且成为沈阳新的地标建筑。
7年来,奥足赛激发出的城市变革的力量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沈阳。除了奥运场馆以外,凭借奥运概念,浑南新区奥体板块正蓄势崛起;沈阳地铁二号线开工建设,奥体中心站成为首个主体完工的车站;增加绿地面积,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实现“绿色奥运”目标……
奥运给沈阳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座地标性的体育场馆,更是区域的快速发展。
一些老沈阳回忆,以前浑河南岸不算是沈阳的城区,感觉很偏远,大片的农田,而且交通不便。沈阳奥体中心的建立,让浑南地区的开发商兴奋不已。北京的亚运村、广州的天河体育中心则成了他们的参照系。很多开发商认为,北京的亚运村、广州的天河体育中心都亲历见证了体育经济对于城市发展的强劲催动效应,周边项目的地段价值更是以近百倍的速度大幅飙升。一些人甚至还认为,奥体中心投入运作后,沈阳城市中心会从原来以市府广场为中心的地区逐渐南移至奥体中心区域。
在“老五里河”体育场附近生活了近20年的王滨告诉记者,2000年的时候,浑南新区有的地段的房价在700元/平方米,而现在浑南新区奥体中心附近新开楼盘的价格已经在5000~5500元/平方米了。而且,“周边楼盘在项目宣传和销售中,打的都是奥运牌,吸引人的眼球。”
事实上,不仅仅是浑南新区奥体中心这一个区域在变化,整个沈阳都在变。王滨说,几年来,沈阳的大街小巷都在动,路在整修,地铁在建,老厂子在搬迁,老工业区在改造,浑河水在整治。在记者采访时,不止一个沈阳人认为,奥运足球预赛在沈阳举行,将给沈阳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大家都知道有沈阳这个地方了,为了更好地展示沈阳,沈阳的城市面貌肯定得建得好一点。”
奥运的隐形力量
此外,奥运这类全球性的赛事将沈阳推到了世界的舞台上,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除了为城市面貌带来改变外,还为沈阳带来了很多变化。
早在2001年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十强赛结束时,就有人开始计算沈阳靠着十强赛赚了多少钱。经过粗略统计,在体育场门票、酒店、酒吧、交通、旅游等方面,十强赛给沈阳住宿、餐饮、旅游带来的总收入将近10个亿元。
表面上的经济收入远远不是全部。十强赛给这个老工业城市的知名度所带来的提升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城市知名度、城市形象和城市自信心的提高,也许是十强赛带给沈阳的最大的财富。相比之下,这次奥运,给沈阳创造的发展机遇更加可贵,它会为沈阳带来更大的知名度,更多的城市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更多的外来旅游者。
规模庞大的现代奥运会从来都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剂,韩国的首尔和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无不借助奥运会成功地实现了向国际都市的飞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者之一吴冠英一次在沈阳参加论坛时就表示,“沈阳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一个分会场,这将给沈阳带来巨大的财富,包括物质上的和非物质上的。就非物质上的财富而言,奥运会将是沈阳浓厚的足球文化内涵的开始,也可能是国际城市文明的起点。”
而民间对于这种城市崛起、复兴的期待似乎更加强烈,奥运所带来的城市自信也似乎更大。“东北第一大城市崛起”、“中国第四大城市复兴”等言论不时在沈阳的城市论坛出现。
奥运经济所带来的发展契机,沈阳的官方、学者、民众都已有充分的认识。沈阳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沈阳市认识到,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应以举办奥运会分赛事此契机,实现城市建设的战略性转移。城市建设要由重化工业城市向现代城市转移,由重污染城市向环保生态城市转移,由单一的制造业城市向多彩的文化城市转移。”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奥运会的举办,对于区域内的产业的推动、人们的消费观念、科技创新、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次奥运会的7个奥运城市中,除去香港和上海,其余的5个城市——北京、天津、沈阳、青岛、秦皇岛,均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奥运经济则给这5个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队长潘璠就曾表示,“通过举办奥运会,可以提升整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水平,提升区域内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区域内旅游业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已有经济学家乐观地预计,环渤海经济圈的活力将被激发出来,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而沈阳则很有可能成为奥运经济带动下加快转型和发展的典型之一。
转型生态
■本报记者朱以师/文
“真没想到,沈阳现在已是满眼绿色,完全不是过去那种灰蒙蒙的天气。”当人们在沈阳观看足球比赛时,不止一个人如此感慨,“绿色奥运”意味着高楼大厦、崭新场馆并非奥运城市面貌的全部,良好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也不可或缺。
集中的“绿色转型”在曾有“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铁西区分外明显。在坊间一部著名纪录片《铁西区》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铁西区:纵横交错的工厂专用铁路线,高大耸立的大烟囱,破败的工厂,迷茫的眼神……
“过去,大家都不往铁西跑,衣服穿半天领子就黑了,戴口罩时鼻孔的位置居然会出现两个黑斑。”这就是老沈阳人记忆中的铁西区。当年,沈阳全市99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中有90家坐落在铁西区,其中包括沈阳最大的污染源——沈阳冶炼厂旧址。
2002年前后,铁西老工业基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改造中,有200多户工业企业搬离了中心城区。如今,昔日浓烟滚滚、烟囱林立的厂区已经被一片新崛起的汽车贸易带取代,居民楼前建起了绿地,原来的臭水沟变成了美丽的环城水系,街心公园越来越多……
可以说,铁西区的改造是沈阳城市“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在国家振兴东北的战略推动下,自2001年以来,沈阳共投入700多亿元用于大规模的城市环境建设和改造。其中,重点实施“东部青山半入城”、浑河城区段水系及两侧滨水生态和休闲绿地建设等工程,营造了远郊环城生态圈,形成了蜿蜒密集、纵横交错的森林生态防护体系。
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为这个城市带来了一片片的绿色空间。相关资料显示,到2007年,沈阳新增绿地69平方公里,郊区森林面积增加253万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也由2001年的162天上升到了2007年的323天。2004年和2005年,沈阳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
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变绿”后的沈阳相继跻身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成为“最具幸福感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从200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走向现实。
而绿色奥运则成为了沈阳“绿色转型”的极好契机。今年3月,沈阳便提出大手笔建设10条林荫大道,总长52公里,为奥运添更多绿色。
其中,连着沈阳和抚顺的20公里长的浑南大道去年11月就已经开始了绿化装扮,力图把它从单一的运输通道打造成与奥运内涵相协调的观赏性景观大道,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标志性林荫大道。
此外,为实现沈阳“绿色奥运”的目标,沈阳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生态市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计划到2012年,全市要新增有林地面积253万亩,森林覆盖率要达到36%以上。
8月6日开始,沈阳已经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它天蓝、树绿、水清的全新面貌。“绿色奥运”已经令这个老工业城市脱胎换骨,这座老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依然在不断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