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风起众房企缩编自救

标签:
房产 |
分类: 特别策划 |
■中国房地产报
有关各地房地产公司裁员的风传,正迅速汇聚成一股洪流,冲击着原本已经“熊相毕露”的楼市。
记者近日从业内渠道获知,重庆市本土地产公司三巨头之一华宇集团目前已开始大幅裁员。这一消息同时也出现在重庆业内的网络论坛中。重庆“楼市小道”称,华宇“裁员规模高达10%~20%。”“华宇将逐渐把精力放在其他产业,而慢慢退出房地产市场。”
虽然华宇集团品牌部主管陈重愚对“退出房地产”予以否认,但他向本报记者坦陈,目前公司“(人员)数目确实有变化”。
据阳光100置业集团常务副总裁范小冲了解,目前很多房地产公司为了“保存实力”而“收缩战线”,进行“猫冬”,等待市场回暖。因此,“二三线城市非品牌的中小房地产公司裁员现象普遍,几乎每个城市里都有开发商在裁员。”
本报记者查阅大量公开信息也发现:近期各地房企裁员的消息呈骤然猛增之势,为数众多的房地产公司均已进入一个人力资源的调整期。
裁员成风
成都地区两家知名大型房企近期裁员的消息不胫而走。
据当地媒体称,其中一家公司曾于今年3月公布计划,将斥资181亿元大造新城。但显然他们没有预料到随后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据称,该公司日前已将本地招聘的75名员工中的60名裁掉,“每人领2万元遣散费”。
而在重庆大渝房产网上,另一家公司据称也“已经开始裁人”、“裁员200人左右”。
另据已公开的信息显示,河南居易国际集团也正准备大规模裁员,裁员幅度可能高达40%,涉及行政、后勤、工程及技术等部门的人员。
位于河北省廊坊的某房企项目负责人表示,其公司每年都招聘二三十个大学应届毕业生,“但今年这个计划‘搁浅’了。”
类似的裁员消息还出现在北京、南京、深圳等一些重点城市。一时间,有关“地产劳动力需求不景气”、“房企被动裁员”的报道和相关信息集中释放。这些迹象表明,“房企裁员”并非空穴来风。
但对于“裁员”问题,各家当事地产公司均出于本能地回避。
上述成都的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在接受本报记者询问时就表示,“公司有个例行的年中考核计划,每个部门末位淘汰一个。”他强调说:公司共有16个部门,员工总数达到1000人,每个部门淘汰一人,比例是很小的。
“我们公司没有裁员。”居易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也矢口否认裁员传闻。“公司只是战略上进行调整,加强投资管理。”
他表示,在公司战略调整会议精神的传达上,有一些基层的员工对于会议的精神理解出现偏差,担心企业在战略架构调整时会被裁员,所以有裁员的消息放出去。
重庆华宇集团陈重愚同样轻描淡写地表示:“网上所谓‘换岗裁员’完全是企业常态性的动作。随着企业的发展,‘新陈代谢’是很正常的。”
但某业内人士却不这样认为。“在重庆的几家大型房企中,华宇一直给人的印象是开发风格短、平、快,因此并没有什么资金债务,财务结构应该很正常。“出现大规模裁员,房地产市场现状可想而知。”
一位自称是被上述成都公司裁掉的网民在博客中表示,地震以后,公司在建项目受到极大冲击,“肯定算是亏了”。而公司在前期招人时对于编制没有太多考虑,“本来可以一个人做的事,居然招三个人来分着做”,造成人力资源膨胀,实际上早就给今日裁员埋下伏笔。
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还可以看出,这家公司早在2005年就曾出现过大规模裁员现象,原因与今日如出一辙:盲目扩张导致人员臃肿,陷入疲市后又不得不大举裁员。
缩编自救
在楼市降温、房企不堪重负的背景下,缩编裁员则被认为是一项自救的措施。问题是,它的救助力度能有多大?
“资金链处于绷紧状态的房地产企业出现裁员现象是必然的。”金融信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孙飞表示:“进入2008年以来,在国家的土地、税收、货币等相关宏观调控措施相继出台后,开发商的日子就越来越难过。”
他认为,在楼市成交低迷、销售资金回笼缓慢的状况下,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破产或转行的边缘,大型房企生存也十分困难,“虽然人力成本所占比例小,但在目前资金链面临断裂风险的状况下,人力成本也是一部分较大的开支。”孙飞表示。
据相关资料显示,现今房企热门职位如工程总监、营销总监的年薪大约在20万~30万元;具有资本运作能力的财务总监,年收入起薪约在20万~50万元;负责策划和营销的副总经理,年薪则可以达到40万~50万元;项目总经理年薪则在80万元左右。
“一些房地产企业在2007年里狂热扩张,招聘大量员工,储备人才。”范小冲表示,今年由于融资困难,去年拿地多的企业资金链绷紧,加上原材料成本的上扬,企业的项目进展缓慢,基本处于停工状态。
据记者了解,某知名的地产大鳄就在为其2007年的狂热拿地付出“代价”。据其公司内部人士介绍,因为资金链紧张,原材料供应不足,很多项目进展缓慢,人员出现“冗余”。日前,公司要求所有员工在合同中补签同意在北方地区项目部随意调动的条款,同意者留下,不同意者自动走人。
但在绿城集团北京公司企划部负责人卢涛看来,“房地产企业进行裁员‘自救’,是‘下下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中原房地产顾问公司总经理李文杰也表示,“裁员没有多大用处。”他认为房企“自救”在于几个方面,如:拓展出让股权、海外私募、房地产信托等多种融资渠道,增加现金流;如果融资渠道不畅,就要考虑楼盘降价,回笼资金;企业要评估自身的财务状况,统计未来6~12个月的应付账款,如果应付账款超出企业资金承受能力,宁可卖地或弃地、舍弃定金,舍“小”取“大”。
孙飞同时表示:“最终能够‘救’开发商的就是其开发的产品能够销售出去。”
他认为,目前的一些开发商“扛着不动”,房价没有回落到“老百姓能够真正承受得起的理性价格”。只要价格回归理性,大多老百姓肯定会购买房产,楼市才会真正回暖,开发商才能实现“自救”。
房企用人策重压下随机应变
■见习记者 兰亚红 北京报道
为了加大融资力度、扩大现金流,开发商在人才的薪酬定位和职位选聘上也呈现了新态势。
高端职位薪酬上升
“本科以上,8年以上房地产开发行业工作经验,有3年以上知名房地产集团公司项目总经理或常务副总经理任职经历。熟悉房地产开发法规政策,精通房地产市场营销管理……”近日,在招聘网站上,北京某知名房企招聘房地产开发项目总经理的条件如是显示。
“该职位年薪能达到多少?”记者就此职位信息致电该招聘房企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士表示“年薪依个人能力而定,差幅可达10万~20万元”。
据东方慧博管理咨询公司、慧博研究院在京联合发布的《2007~2008年房地产行业薪酬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07年,房地产行业整体薪酬水平继续增长。
《报告》显示,高层职位的增幅高于中层及一般员工;中层增速正常,仍会有一定空间的增加幅度;一般员工薪酬趋近市场水平,伴随着行业成熟,人才稀缺度越来越小,薪酬增长减缓。
2007年,很多房地产公司高价拿地之后,大多定位于高端市场,重视产品细节品质和整体质量,工程总监、财务总监、策划经理、营销总监、项目拓展经理等与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和销售资金回流有关的职位,薪酬增幅较大。
同时,智联招聘2008年上半年猎头报告显示,项目总经理这个职位依然是最紧俏和薪酬最高的职位之一。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前期拓展总监、研发总监到中期的工程总监再到贯穿项目的品牌营销推广总监都依然是地产行业中高端人才最值得关注的。他们的薪酬与去年相比并没有明显下降。
专业人士分析,房企的这些高薪的职位主要集中于品质控制、资本运作、项目的营销策划上,这与房地产在当前资金链紧张的状态下加强融资、提高销售量,进而充实现金流有关。
低端人才流动提速
随着某些高端职位薪酬的“水涨船高”,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相关职位的个人求职的数量和企业招聘数量及其比例(供需比)也在发生着变化。
由智联数据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其全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大连、济南、南京、青岛、西安、郑州、沈阳、天津、武汉)的各个职位6月份的人才供需比都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人才的求职数量的增幅明显高于需求数量的增幅,其中“工程监理/质量工程师”和“施工员”职位求职人数的增幅明显。
同时,2008年6月份各职位的供需比均明显提高。智联招聘人力资源服务研发中心高级经理郝建认为,供需比的大幅增高可以说明市场上相关职位人才流动性较大。
同时,智联招聘提供的各个城市的具体职位的人才供需数据显示,二三线城市中类似“施工员”的一般职位的人才流动性也明显高于策划、总工等高端职位。
成都的“房地产开发/策划/评估”职位的人才需求的增长幅度处于各职位之首,由1月的27个增加到6月的49个。
而一般职位“施工员”的供需比自3月份开始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由3月份的43.73增加到72.50的高位。
智联招聘郝建认为,供需比处于高位,说明此类人才已出现供过于求的态势。
而据大连的各职位供需比显示,“施工员”作为一般职位其供需比仍然处于高位;而高级建筑工程师/总工职位需求由1月份的21个增加到6月份的38个,求职人数由年初的80人增加到6月份的379人,增幅达到373.75%。
郝建分析,由于地域差异,各个城市对于相关职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但整体上可以体现人才流动的明显性。
南京的“房地产开发/策划/评估”、“工程监理/质量工程师”和“土建项目管理/项目经理”等职位在4月份以后一直处于供需比的持续增长状态。
郑州除了“施工员”保持供需比的高位并在4~6月份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外,“工程监理/质量工程师”职位的供需比在4~6月份也呈持续增长状态。
郝建分析,各职位的供需比在各个月份均有相应的变动。特别是进入4月份以来,“房地产开发/策划/评估”、“工程监理/质量工程师”、“土建项目管理/项目经理”和“施工员”等职位供需比变动较大,说明人才的流动较大。
人员的流动与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密切相关。基层职位如“施工员”的供需比在各个城市一直处于高位,说明此职位人才流动性大,可以估计开发商对于此类人才的招聘和解聘均比较随意,类似此类的一般职位员工也可能是开发商裁退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