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眺望滨海时代
(2008-07-24 16:49:12)
标签:
房产 |
分类: 城市人文 |
■中国房地产报
很多人都听说过“温州商人富甲天下”这样的说法,然而,近几年来温州楼市的热点区域却出现频繁切换的不稳定现象,让投资者看到了温州城市发展的瓶颈。
7月15日,记者电话连线温州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王波获知,一份将影响温州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温州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在热议之中,并将于近期定稿。
浙江省改革和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规划》将打破温州中心城区滨江发展的瓶颈,转而向滨海时代迈进。”
产业先行
作为继杭州、宁波之后浙江的第三大城市,近年来温州也饱尝高房价和市区土地资源稀缺的苦恼。按照《规划》的建设思路,温州沿海产业带将分核心区和协调区两部分规划,其中工作重点将在核心区,核心区范围北至乐清南塘镇,南至苍南霞关镇。
卓勇良认为:“瓯江口和滨海一直是温州沿海开发区的核心地区,《规划》又进一步将更多的沿海地区纳入发展规划之中,有效地扩大了温州的城市空间。综合考虑沿海地区区位及相关产业的优势,利用产业带的方式将这些地区的土地串联起来,能极大提升区位及土地价值。”
据温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将实施陆海联动开发的战略,重点从三类产业带入手打造,即先进制造产业带、海洋产业带和生态型产业带。”
据记者了解,先进制造产业带将布局于甬台温铁路、甬台温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等交通大动脉上;港区、沿海城镇海岸带和主要岛屿将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产业;内陆山区小城市、中心镇和旅游度假区则规划为包括绿色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型工业的生态型产业带。
此外,在2006年年底,温州市政府就原则上通过了《温州港总体规划》的修编。温州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长李绪斌曾公开表示,港口开发建设也是《规划》中沿海产业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57年就获准对外开放的温州港集河口港、海湾港于一体,是浙南、闽北货物进出口的咽喉,也是我国货物出口欧美等国的主要港口之一。卓勇良表示,沿海产业带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向温州港口开发倾斜,将能促进温州大港口的建设。
据了解,日前,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作为《规划》中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域,已进入实质性现场施工阶段,相关的产业政策研究、产业门槛制定及核心区的打造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
升级城市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认为:“积极‘靠海’发展,是作为沿海港口城市的温州产业进行经济改革、推动中外物流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的必然诉求。”
卓勇良则认为,温州是一个本来就具有较强产业实力的沿海城市,通过新的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可以将一些发展不够完善的沿海地区网罗进来,并利用其沿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和海洋经济,在产业优化和城市发展上更上一层楼。
事实上,《规划》有意与浙江省政府2004年就出台的《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对接。一旦温州沿海产业带发展起来,并与台州沿海产业带对接,将体现浙江省“三带三圈一群两区”,即温台沿海产业带、环杭州湾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三大产业带总体规划的思想。
然而,温州这种积极将产业布局于沿海地区,向海洋拓展城市空间的模式又会给温州带来哪些新问题呢?
牛凤瑞认为:“沿海城市,尤其是浙江地区,容易受到台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城市向海转型,无形之中增加了城市产业布局的投资成本。”他指出,产业的重新布局带来的城市人口流动,将对沿海环境、交通等方面带来新的压力。
卓勇良则认为,浙江在抵御台风等自然灾害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构建沿海城市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成功利用海洋资源。但他同时也指出:“积极向海靠近的同时,需要合理地利用海洋生态资源。”
卓勇良还认为,沿海产业带的发展,也会带动沿海住宅产业的发展。但与青岛等其他沿海城市海水状况不同,温州海域海水多为“黄、浑”状态,若盲目地在沿海地区布局海景房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