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急于转让 土地掮客再冒头

(2008-07-15 12:51:33)
标签:

房产

分类: 土地楼市

 

■中国房地产报   见习记者 彭舒佳 北京报道

 

小张放下电话,转过头来沮丧地说:“生意又泡汤了。”

作为土地掮客,也有人称他为“地虫”,在这个夏日,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风云骤起,小张的电话也一直响个不停。

“以前都是我听到哪里有项目就跑去看看是否有机会,最近却是他们主动给我打电话转地,我做了这么久的土地中介,还是头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小张得意地说,“前不久,还有一个国土局的人让我帮忙转让一块位于北京安贞的地。我现在手头的地比公司的地都要多。”

然而,事实却并不如小张想象的那样简单。尽管二手地放量不断加大,但成交却异常艰难。

 

土地掮客抬头

 

近期,各地产权交易所大量土地转让公告相继出现。以北京为例,仅5月和6月两个月内,就有7块土地发布了出让信息,这些地块均通过出让100%公司股权的方式进行转让,出让土地的总占地面积120万平方急于转让 <wbr>土地掮客再冒头米,主要集中在宣武、丰台、昌平、密云和怀柔。重庆、南京、广州等这些重点城市土地转让的信息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做土地投资网络平台的付斌最近也深深感觉到,网络后台压力增加。而中国搜地、中国土地挂牌网等等这些专业的土地网站上更是密密麻麻挂满了土地寻求合作的信息。土地掮客显然迅速捕捉到了这一重要信息。

“最近一周我接待了六批人,都是来谈地的。这些‘地虫’好像一夜之间就全都冒了出来。”一位开发商不无夸张地说。

此前,由于“8·31”大限,土地掮客曾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而与此对应的,一些急于卖地的地产商们却是踏破了土地中介的门槛。

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锋最近不停地奔波于广州、北京、沈阳几个城市,“因为公司最近接的几个单子都是跟土地有关的”。

杨少锋表示,去年开发商盲目囤地达到高潮,今年面临融资环境愈加恶劣与国土部清查囤地的双重压力,又不得不把自己囤积的土地“吐”出来。土地重新进入流通环节,导致土地转让高峰出现。“二手地的活跃加速了土地中介的频繁活动。”杨少锋说。

 

二手地成交艰难

 

小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做房产中介,大一点的单不过就几千块的佣金。但是如果做成了一单土地买卖,以3%的佣金来算,如果土地的交易价是1亿元,他就能抽出300万元的佣金。显然,他并不愿放过这一赚钱的大好机会。

然而,现实却总是差强人意。尽管手中有很多土地,但小张至今尚未成交一单生意。

与二手土地纷纷放量的热闹相比,其低成交率的冷清场面。一年成交一单就已经是业内很好的成绩了。

“最奇怪的是,我手里有不少地,而有不少企业托我帮他们找地,但两者总是不能结合到一起。”小张说。

在杨少锋看来,这种现象源于投资企业都有一个期望值和战略规划。对于在哪拿地、拿什么样的地,公司实际早已派出先遣队伍探听清楚了。而二级市场的优质土地稀少,难得有达到要求的,成交率自然就不高。”

据悉,杨少锋的公司所做的土地中介业务,两年来也仅仅成交了两单。

“我曾经离成功只有100米。”小张说,“有一次在漫长交涉之后,两家公司的老总终于约好了见面签合同。约在一家酒店,我和其中一位老总等了很久,另外一位却没来。戏剧性的是,这个酒店有两栋互相连着,原来我们在这栋等,另外一个在离我们不到100米远的那一栋等。结果双方老总都以为对方出了什么问题,于是拒绝交易。”

在小张看来,那次交易失败并不在于约错了见面地点,双方信任基础薄弱才是真正原因。

据悉,目前二手土地交易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对土地证件的核实并不是非常容易。另外,大多数土地中介实际上充当着一个二传手的角色,有时一块地可能经过两次倒手,并不是从土地所有者那里直接授权,而是通过另一个中介介绍,所以即使在谈判桌上,也经常出现中介跟中介会面的有趣场面。

此外,即使在目前二手土地放量加大的时期,活跃在这个市场上的也仍然是从事土地生意多年的“地虫”,而并非像市场传言那样,许多原本做房产中介的人也纷纷涉足。

“如果没有人脉和资源,土地中介并不是说做就能做的。”一位土地中介人士说。而即使是这部分做土地中介的人中,大多数也都还同时兼做二手房中介的买卖,否则生活来源就没有稳定的保障。

“土地生意本身就是可遇而不可求,二级市场又是中小开发商的天下,土地中介也只是特殊市场的产物罢了。”杨少锋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