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奥运临近,各项工程陆续步入收尾阶段,与奥运相关的诸多措施也陆续实施。无论是外在的修饰补妆,还是内在的文化填充,无论是用高科技武装的头脑,还是铺设得四通八达的躯干,北京正满怀着激情走近8月8日。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速度是毋庸置疑的,就像电影菲林里快速旋转的画面,北京天天变新颜,时时换新貌。
奥运会给一个城市带来的不仅是城市面貌、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它还将对这个城市产生更深层次的冲击,让城市在变化、思索、创新中前行。
奥运前的最后补妆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刘辰/文
1个月前去逛烟袋斜街和南锣鼓巷,各种施工机械还在狭窄的胡同中不停作业,这些为了迎接即将开幕的奥运会的特色街巷,又一次对自己的面貌进行了修容美化。
在过去的2到3年中,临街的小区一次又一次被清洗粉刷,斑驳的外立面换上了暖色调;胡同虽然仍以青砖为主,但破损脱落的墙壁也都通过拆砌、粉饰的做法修补整齐。这两天,南锣鼓巷和烟袋斜街这两条外国人最爱去的胡同,以及红桥市场、世贸天阶、秀水街以及观音堂画廊街、北京古玩城、潘家园旧货市场等9条北京特色商业街已悉数全新亮相,这9条商业街区各有特色,大多京味十足,为迎接观看奥运的国际游客们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外观:主打京味元素
虽然此前曾有人质疑,为了赶工期,新央视大楼的外立面玻璃似乎贴歪了,这确实有大考前的突击之嫌,但在更多地方,北京对于奥运会前形象的最后检查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外观改造是特色商街升级后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这样的改造下,潘家园的古玩城经过重新设计之后,整体建筑风格就像一个打开的宝盒,在建筑内外还融入了中国结、中国印以及屏风等中国古典元素。
而后海的烟袋斜街也变得更加整洁有序,彼时混杂凌乱的市井民宅,现在却蕴藏着独具匠心的商业智慧。这条200多米长的“袖珍”街巷中满是民族化的风格小店,几乎是全北京最吸引外国人消费的一条胡同。
也许是意识到这些京味十足、返璞归真的元素不仅受外国人欢迎,在国人当中口碑也一直上佳,所以这次为了迎接奥运会而进行的特色商街改造把留存古都风貌、再现北京风情作为了一个重要原则。
比如,在烟袋斜街附近的南锣鼓巷,这条800米不足的小街上不仅有比荷花市场安静得多的酒吧,还保留怀旧而亲切的中国式商业符号。20世纪80年代的副食店仍然在这里出现、每隔几米就会有小卖部,出售的瓷瓶蜂蜜酸奶现在是某大众美食网站上最受欢迎的食物。
而前门也将赶在奥运前开街并投入运营。“整治修缮后的前门大街能充分体现北京古都的风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奥运期间吸引中外游客的北京新名片。”北京市崇文区区长牛青山说。
细节:软性服务国际化
从增加种植上万棵树木到建造高科技喷泉舞台,北京正在全力以赴地迎接奥运会的到来,但也许最有挑战性、最艰巨、最琐碎的工作,莫过于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英文指示牌翻译得更准确。尽管北京早已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但对于外国人来说,荒唐可笑、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看懂的英文标识仍然随处可见了好几年。
对于北京这个重视国际形象的城市来说,如果奥运会期间让外国人随处可见翻译不标准的英文标识,就像几年前外国人看京剧时为字幕翻译笑得前仰后合那样,无疑是件大丢面子的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教授杜大卫(David
Tool)至今已为校对北京不标准的指示翻译义务工作了6年,大到40个大型博物馆和24个体育场馆的介绍,小到饭馆里的木须肉和云吞,他已校正、翻译、统一了至少5万个中文标识。正是在杜大卫等人的努力下,这两年才可以看到很多“W.C.(卫生间)”和“WayOut(出口)”被更为常见的“Toilet”和“Exit”所取代。
现在,北京已经有至少4000条街道和若干历史景点标识已经得到了校对并做出了更改。相对于建筑外立面的不断刷漆,这些举措也许才是国际游客更容易体会到的细节。
奥运后的城市营造
1988年韩国在举办夏季奥运会期间,政府也发起过提高翻译水平的行动,此后,韩国提高外语信息准确度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这些努力也让韩国在2002年举办世界杯的时候不必再为改善标识翻译问题苦恼。
而北京是否会将奥运会前的一系列“恶补”延续下去,并升级为持续性的形象提升系统工作?
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此前表示,奥运会之后,北京新城建设、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建设步伐将不会放慢,城市化的进程仍然会给北京带来活力。
杜大卫认为,一切对于奥运的努力,与其说是为了让中国与国际接轨,不如说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而北京在现代化和改善环境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这很值得赞扬。
北京交通谋划再提速
■见习记者 李定/文
随着北京奥运步伐的临近,与之相配套的交通设施建设也逐步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并在奥运开幕之前轮番登场:7月1日,连接北京与奥运会协办城市天津的高速城际列车,以时速350公里刷新了世界纪录走进人们的视野。紧随其后,地铁10号线、奥运支线以及机场线也将于7月中旬开通运行。
与其说,这是北京交通设施在奥运会之前的一次集体亮相,不如说,这是奥运为北京交通设施发展提供的一次重要机遇。
奥运前大变身
作为助力奥运会的交通设施之一,京津高速城际铁路将于8月1日起正式运营。届时,每天对开的京津城际铁路运营次数将有望达到100次,高峰时段的发车间隔将缩小至3分钟,实现城际铁路的公交化,更开启了北京城际交通规划的序幕。
城际交通发展在提速,北京的轨道交通发展也在提速。事实上,在地铁1、2号线建成之后的二三十年里,北京的轨道交通发展一直处于静止状态。申奥以后,它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各项规划从此紧锣密鼓地跟进。
加上已运营的5条地铁线路,奥运期间北京共将构成一个由8条线、16个换乘交叉点组成的地下交通网络,以确保奥运期间的交通问题。同时,相应轨道交通设施的更新也在跟进中。6月15日,新的信号系统在地铁2号线上正式使用,所有列车实现自动驾驶。专家指出,这样一来,2号线最小发车间隔将由原来的3分钟缩短至2分30秒,运力将较现有水平提高50%。
道路方面,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周正宇日前表示,长安街、二环路、四环路、五环路、机场高速路、京承高速路、八达岭高速路等连接奥运场馆的主要道路将在奥运期间拟定施划奥运专用车道。并且,政府正在就奥运期间错峰上下班的政策进行审议。
公共交通方面,政府将开辟34条通往各个奥运场馆的奥运公交专线,配备2000多辆无障碍公交车辆,改造301处无障碍公交站台。同时,还兴建了包括分别位于北京饭店北侧、奥体中心院内、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首都机场T3航站楼前等地的6个奥运公交场站和13个奥运交通临时场站。
奥运后仍加速发力
然而,北京的交通规划并没有止于奥运,各种轨道建设仍在继续。至2015年,北京轨道交通将形成一个“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的轨道交通网络。
“在整个交通构建过程中,机遇十分重要。”7月1日,北京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段进宇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感慨地指出,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中,正值铁路大发展时期,在那个年代,火车开到哪,城市就会发展到哪。段进宇指出,日本的轨道交通建设之所以能世界领先,就是抓住了发展的机遇。
“与日本面临的先轨道后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不同,北京奥运为北京交通发展提供了一次修整的机遇。”段进宇表示,奥运使得缓慢发展,甚至是停滞的北京交通重新起步。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石京教授指出,“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和都市圈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此引发的土地功能性的极端分化,以及乘客朝夕换乘现象,也应一并纳入考虑范围内。并且在快速推进建设的过程中,工程前期的讨论时间仍不宜太短,不能盲目上马一些项目,需要注意工程质量。”
正视机遇与不足,在筹备奥运会的过程之中,北京的城市交通规划业已由“提速”发展逐渐转向“高速”发展。
段进宇告诉记者,日前,他们正在研究“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课题,对北京现有的轨道交通规划、组织实施等进行总结,并就现有地铁站点进行实证调研,以考察轨道交通构建,对各个站点的土地利用效率、居民生活方式等做进一步的研究。
开启无线城市时代
■记者 沈斌∕文
2007年6月25日午时。“快把网线拔了!”在北京电视台工作的江峰冲进隔壁卧室对室友大叫了一声。
“可以无线上网。免费”,江很兴奋,“和3G、TD都没有关系,就是建了一个无线城市”。
而就在几十分钟前,位于东三环的酒店发布现场,中电华通副总裁郭洪涛通过刚刚建设好的无线网络,将二环路上安装的摄像头所拍摄的画面,实时传送到酒店的笔记本电脑上。
“这就是北京无线城市网未来给用户带来的便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视频会议,交通部门可以随时随地查看交通信息。”郭洪涛表示。而这奥运期间免费试用的举措,也将北京无线城市的打造与奥运会的举办两者之间的关系透露一二。
“北京无线城市”项目由中电华通承建,此次信号覆盖开通范围包括二环、三环、CBD商圈、金融街、中关村地区及望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宣武椿树、亦庄地区等,覆盖面积共100平方公里,北京的无线宽带网络(WiFi+WiMax(16D))将成为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无线城市网络。
至此,北京的无线时代终于开启。
奥运会的动力
“无线城市是政府的第五公共事业,与修路铺桥一样将成为政府的责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阚凯力教授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在业内,阚凯力被称作通讯业的王朔,他倡导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公社”,全民共建无线城市。
如果说已经开通的地铁5号线和即将开通的10号线补的是北京交通设施方面的短板,几年前就开始的重污染企业外迁补的是环境方面的短板,那么此次无线城市的打造则弥补了北京城市科技方面的短板。循着其发展轨迹回溯,不难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动力。
“毫无疑问,北京无线城市的建设是由奥运会推动的。”中电华通无线宽带事业部副总监张晓旭这样向记者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像此类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向来都需要一个契机。因为要举办2010年世博会,于是上海嘉定区在推进无线建设方面颇为进取,亦在一个月前成为国内首个无线城市。而因为奥运会的刺激,在2006年无线北京可行性报告就已出台,此次在奥运会前一个多月终于完工,但其实还是让人感觉姗姗来迟。
在奥运期间,该无线网络将向市民免费开放。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亦是为了满足在奥运会期间,大批记者、国内游客、海外游客对于数据传输以及网页浏览等方面的需求,可以将视频图像等快速传递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亲朋好友,与他们分享奥运体验。
而此网络的另一个功能则是为城市管理服务,它除了可以提供更快捷的视频监控等功能,还可以增强政府处理奥运会期间突发事件的能力。
变动的生活
“就像英特网一样,无线网络本身只是一种基础设施,而基于这种基础设施产生的各种应用,惟一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想象力。”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陈育伟曾表示。
在夏天近40度的大太阳底下大汗淋淋地等十几分钟的公交车,这是几乎每个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城市居民都逃不开的噩梦。可否随时查询公交车的位置,并预知公交车到站的时间,在准确的时间内到达车站?因为无线城市的建立,这并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
且“无线城市”真正建成后,救护车在抢救病人的途中,也可以及时获取和传送病史与医疗记录,预订手术,为救治病人赢得宝贵的时间。
“因为手机可以上网了,还可以用手机来刷卡,非常方便”,韩国人李承敏这样向记者介绍韩国的情景,“街上都是拿着手机或笔记本上网的人”。韩国在两年前就已有无线城市建成。
如若北京城内也多是手持笔记本抑或PDA在公共场所上网的人们,似乎市民的谈吐、节奏、行为等都会发生改变。并且这变动的不只是人们的生活,还有北京这座城市多年以来刻板有余而活泼不足的城市性格。
而得益于此次无线城市的打造,北京的城市形象似乎也可以更加跳动、更加商务,这与它想打造成金融中心的意图颇为暗合,也开始接近电影里所描绘的场景:一杯浓郁的咖啡,“律政俏佳人”般的白领,外加一小巧的笔记本,在室外咖啡桌边办公,悠闲又现代。
但在李承敏看来,无线城市带来的也不全是美丽。在他眼里,低俗是无线网络带给城市的副产品。“在无线之前,还有很多人在路上看书看报,现在都没有了。一个个都是用手机看软性的娱乐节目,看得哈哈大笑,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很可惜。”李表示。
据其介绍,几年前韩国的畅销书还多以小说、自传组成,如今则多是所谓的励志图书。在其眼里,这是韩国人集体心态浮躁的体现,一心只想尽快成功。
“并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变少了,一个个表情都很麻木,直直地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完全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说从前韩国人的集体意识还浓厚一点的话,现在则是一个个单调独立的个体。”李承敏表示,“我觉得,这是发展无线对我们韩国城市的影响。”
“出于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敬畏,我更喜欢无线之前的北京。”李向记者表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