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客逃离背影
(2008-07-10 14:18:17)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土地楼市 |
■中国房地产报
6月底,当手头最后一套房子折价卖出后,陈然松了一口气。去年4月,他一口气按揭购买了这个位于北京东三环“黄金地段”某楼盘的4套房产。如他所愿,随后几个月房价节节高涨,但也进一步抬高了陈然的心理预期,他一狠心将房子再“捂”了几个月。谁知到2007年年底,京城楼市风向骤变。
“现在房子压在手里,每天都是大把大把的钱往里面烧,所以只想赶紧套现,宁肯亏一些。天知道以后还会跌到什么程度呢?”显然,陈然十分后悔“当初没有见好就收”。
抱有这种心态的并不只是陈然一人。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峰表示,自去年下半年起,投资客们便陆续将资金抽离北京楼市,至今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在京城楼市遇冷的半年后,这种“逃离”已接近尾声,“剩下的基本上就是所谓的深度套牢者了”。
首批“逃离”已近尾声
陈然这样解释投资房产的奥妙:一套100万元的房子,首付20%才20万元,加上各种税费总共不到30万元。当这套房子市值涨到200万元时抛售,实际获利100万元,投资回报率高达300%。
“在近两三年的北京,周期最长不过1年便可达到这样的回报率。”陈然说。
这种“坐享其成”的投资模式,必须建立在房价持续高涨的基础之上。但今年北京房价步入调整期,获利的前提不再。加上央行的频繁加息,每月的按揭款开始让陈然不堪重负,“套现”成为他惟一的选择。
像陈然这样一次性抛售五六套房产的投资客,郝明今年接触了很多。作为北京某品牌中介位于朝青板块的业务员,郝明所在的门店于三四月份二手房源挂牌量激增了六成,这种势头直到五六月份才趋缓。
“去年年底是出多进少,今年基本上只见出不见进。”郝明如此描述投资客的走向。
与此呼应的是停滞不前的成交量。据我爱我家统计,2008年上半年北京二手房交易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9.80%,较去年下半年更是下跌了三成多。此外,新盘促销打折的热闹势头也开始波及到二手房市场。
“能感觉出这些投资客的抛售心态相当急切,大多数都说自己等钱用,宁愿低于市场价交易。房源的议价空间达到5%~6%,甚至许多房主主动提出承担相关的交易税费。”郝明说。
我爱我家北京公司副总经理胡景晖表示,虽然目前尚未出现整体“杀价出局”的抛盘现象,但今年一套房子的成交周期已经延至一个半月,这在去年只需一两周的时间。
资金缺口日渐严峻
将陈然领入投资客行列的,是他的朋友老胡——这个开着一家小工厂的温州人在2003年便已是“炒房团”的一员。在三年前的“鼎盛”时期,老胡每月仅银行按揭就需要支付16万元。去年北京房价的高涨让他“嗅到了泡沫的危险气息”,同年10月他毅然做出了抛盘的决定。
“我算是走运的,仅仅在最后一套房子上连按揭带折价赔了30万元。”老胡说。
在老胡看来,“泡沫”是明显的。他以西南二环某楼盘为例,项目最新一期将于8月份开盘,预计售价为2.1万元/平方米,但该盘挂牌于附近中介公司的二手房源均价仅为1.5万元/平方米。“像这样一二手房近6000元左右的差价已经相当异常。”
“考察一个区域房价的真实指标,应该是二手房的价格。”杨少锋认为,北京二手房价的实际涨幅并没有那么大,被开发商推动的新房涨价显然没得到市场的认可。“在这种价位上接盘,注定会成为负资产。”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投资客进入北京楼市有过两次高峰,第一次是2004年前后以温州人为主的职业炒房客进入,第二次则是跟风者。在这一次“大逃离”中,前者大部分于2007年下半年便开始撤出资金,即便有损失,也只是利润的一部分。但后者,尤其是2007年下半年高位接盘的,或是大幅亏损,或是深度套牢。
对于尚未逃离的投资客而言,悬在头顶的铡刀远不止“负资产”,更有日渐紧迫的资金缺口。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目前大多投资客的收入远不能企及按揭还款额,而随着银根紧缩,民间资本拆借利率亦水涨船高。“投资客们想‘扛’也绝非易事,更何况这段调整期到什么时候能结束谁也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