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曾冬梅 王福民 广州报道
6亿美元的巨额私募、16%的股份稀释,不只是化解了恒大地产因上市搁浅而引发的猜疑,更夯实了一家积极进取型地产公司健康、稳定的未来。
7月1日下午3点。广州天伦大厦23楼。在IPO延迟三个月后,恒大地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首次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我个人稀释了股权,但确保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健康发展。”许家印对本次私募总结道。
三项资金解决方案
三个月前,刚一启动IPO计划即遭遇国际市场几十年一遇的股市大跌,让恒大始料未及。许家印承认,推迟IPO,原计划100亿~150亿元的IPO融资没能实现,对恒大的经营运作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但作为企业家,不可能没有通盘考量和前瞻思维。”许家印透露,早在谋划上市之前,恒大就已想好了备选的融资方案:一是恒大去年开工、正在建设的36个项目,预计今年可售面积共750万平方米,在3月份时,已有近400万平方米物业在建筑进度上达到了预售条件,可以马上销售楼宇回笼资金;二是拿一大批项目进行合作;三是增资扩股。
据香港业内提供的消息,恒大地产此次计划增资扩股6亿美元。截至6月29日,已到账5.06亿美元。其中,新世界集团创办人郑裕彤注资1.5亿美元,占公司股份3.9%;中东某国家投资局投资1.46亿美元,占公司股份3.8%;德意志银行、美林银行等其他5家机构合计入股2.1亿美元。
恒大地产经过此次增资扩股,以及2008年1月原三家战略投资者美林银行、德意志银行、淡马锡将持有的优先股转为普通股,使公司增加资本金10亿美元,负债率下降到65%左右。
虽然这次定向增发近16%新股,使原有股东、包括许家印个人在内的股份被稀释,但许仍然坚信,这是“非常值得”的。
据称,恒大也是经过慎重的利弊权衡才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在2004年恒大确定全国发展战略时,就定下了打造精品,项目品牌、公司品牌“双落地”的策略。具体来说,恒大在这些城市的“亮相”要做到准现楼,环境、会所、公建配套等做好才发售,通过保证产品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方式,体现公司品牌在当地的高起点,确保公司在量的扩张的同时实现质的提升。
分析人士感慨:“一家未上市的企业能融到这么大额的资金,相当了不起。”
“靠实力和前景融资”
对于接下来是否仍将择机再上市,许家印未置可否。他表示,“恒大是实实在在靠自己的实力和前景融资”,之前的三家战略投资者这次来了两家,恰恰说明了他们不是“拉一把”,而是确实长期看好恒大。
据了解,在这轮私募的投资机构中,美林银行、德意志银行是2006年第一批投资入股恒大的三家股东中的两家,美林银行2006年12月已投资1.3亿美元、2007年9月投资1.3亿美元合作项目,三次累计投资3.1亿美元;德意志银行2006年12月已投资1.33亿美元、此次投资6千万美元,累计投资1.93亿美元。
而与郑裕彤的合作基础则在于,郑裕彤对恒大的品牌和管理模式十分认同。郑氏此次除入股1.5亿美元外,还投资7.8亿元人民币与恒大合作两项目。
至此,在恒大地产48个项目中,已有3个项目对外合作,还计划有3个新项目进行项目融资,这3个项目分别是广州绢麻厂项目、重庆科技学院项目、上海项目,总建筑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占恒大土地储备的三十分之一,但涉及总地价金额80亿元,占恒大计划IPO融资额的约三分之二。
“恒大目前的股东结构很优秀,很合理,美林和德意志是名列前茅的国际投行,郑裕彤是香港三大富豪之一,也是地产巨头。”许家印表示,这些投资者的进入,除了对恒大运营模式、经营理念的认同外,还在于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地产行业发展的长线看好。
国泰君安分析师姚峣认为,对于资金紧张的房企而言,大多习惯“借几个月高利贷,等市场好转”。但从近期来看,“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项目融资”。
增资扩股是最合理选择
——专访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
他的心情显然很好,支开了秘书,自己拿着水壶,说:“我给你们沏茶。”
这是记者在专访恒大地产集团(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时的一幕。虽然几个月内许家印历经坎坷,但他仍不改往日的谦逊与随和。
在他“消失”的这段时间,恒大一度是各大媒体的报道焦点,诸多揣测、传闻纷沓而至。“他们不了解情况。”许家印解释。在他看来,IPO只是恒大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不是孤注一掷的惟一选择,一个掌管着几千号人生计的企业家,不会不给自己留后路。
诚然,许家印给人的印象是个失意者。但在紧急关头,能够稀释个人股权,勇于进行私募,“割腕”挽救奋战多年的事业和成果,不得不令人侧目。
再次向6大机构成功私募6亿美元之后,7月1日,许家印首度接受中国房地产报的专访。
■记者 曾冬梅 王福民 广州报道
“账上余额15亿元”
中国房地产报:这三个月来,恒大的经营和现金流一直备受关注,此次私募后,负债率由以前的95%下降到了65%,这是怎么做到的?
许家印:之前有95%负债率的说法,是去年9月份按照香港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将2006年美林银行、德意志银行、淡马锡银行这三家战略投资者持有的4亿美元优先股的股本金计入债务而得出的。
今年1月份这三家股东的优先股转为普通股后,加上这次增资扩股的6亿美元,恒大的资本金增加了10亿美元,因此负债率大幅下降。
中国房地产报:能否透露一下恒大目前的现金流情况?
许家印:3月份我去路演时,恒大的账上有30多亿元,期间有楼盘的销售回款,也有新增的银行贷款,到昨天(6月30日)账上余额是15亿元,这个数字没有包括刚私募的6亿美元。
像恒大这么大的企业,账上没有个二三十亿元,心里不踏实。恒大的财务一直都比较健康,成立至今,没有一笔银行的逾期贷款,这在业内是非常难得的。
“抛盘会损伤恒大品牌”
中国房地产报:最近广州业内有消息指,恒大将转让绢麻厂项目,事实是怎样的?
许家印:绢麻厂项目是恒大为上市准备的重要项目之一,此次恒大是把这个项目拿出来做单个项目的融资,并非转让。
中国房地产报:作为恒大转型后的第一个精品项目,恒大御景半岛近期进行了比较大折扣的促销,有声音说恒大是在抛盘,你怎么看?
许家印:恒大御景半岛去年10月1日开盘,当时的价格就比周边楼盘均价高出25%左右,这半年来,广州房地产的整体跌幅大概在30%左右,根据市场情况,我们推出了七折优惠,但优惠后的价格反而比周边价格高30%以上。
可以说,这轮调价完全是根据市场走势进行的调整。因为,御景半岛目前可以销售的面积按当前的销售价算起来也有33亿元,要抛盘的话,再降个15%~20%,我想一周内就会抛空。但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这么做。
中国房地产报:你曾经说过,上市推延后,除了私募,恒大还有项目销售和合作这两种解决资金问题的方案,为什么最后没有采取低价抛盘的措施呢?
许家印:决定将IPO延期后,我们第一个否定的就是抛售楼盘的方案。在2004年我们确定全国发展的战略时,就定下了打造精品,项目品牌、公司品牌“双落地”的策略。我们要求恒大在这些城市的“亮相”要做到准现楼,环境、会所、公建配套等做好才发售。
通过保证产品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方式,体现公司品牌在当地的高起点。如果我选择抛盘,在达到预售条件时就卖楼,会严重损伤恒大的产品和公司品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事实上,从我们最近刚开盘的几个省外新项目的定价,就可以看出恒大是否有抛盘的迹象。例如,成都恒大绿洲,开盘价是5300元/平方米,带1500元/平方米装修,一周内价格就涨到了5600元/平方米。武汉恒大华府4月28日开盘,周边带装修的楼盘均价是卖5000元/平方米多一点,我们的是1.1万元的均价,高出周边一倍。
一个公司的现金流是否紧张,是否会不计成本地抛盘,从定价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而且,在接下来的7、8、9三个月,恒大将陆续有20多个楼盘开盘,以我们的品质,如果和别人同样的价格卖,可以一开盘就卖掉50%以上的货量。
“项目合作等同卖身”
中国房地产报:在私募前,有没有想过大范围地进行项目合作,毕竟这可以使你的股权不至于被稀释?
许家印:从2004年恒大开始进入二线城市进行全国扩张到现在,已经积累了近40个优质的项目。而如果完全靠项目合作,也就是卖项目,那需要用30%~50%的项目合作来解决公司的现金流。
老实说,我在香港的时候,每一个投资者跟我谈的第一件事就是,许主席,能不能给我两个项目合作。其中不乏一些龙头企业。对于开发商而言,项目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卖项目等于是卖身,实在舍不得。
权衡利弊,最后只有选择增资扩股的方式。这次定向增发近16%新股,原有的股东包括我个人在内股份是稀释了,但不卖项目能保持公司发展的基础和目标不改变,我想是非常值得的,我也坚信是正确的。
责编:龙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