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
见习记者 朱以师/文
在“全球招租”被“叫停”风波过后,此次,安徽古镇三河镇不再回避自己的缺点,走到了台前。
6月7日到8日,一场由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政府和幸福联盟共同主办的“三河古镇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研讨会”在三河召开。围绕适合三河的发展道路,与会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不仅需要完善的保护和旅游规划,更需要建立相应的能够实施规划的长效机制。
“三河镇并不缺乏规划和设计,缺乏的是实施规划的相应机制和体制。”研讨会上,对三河古镇满怀深情的合肥市规划局局长王爱华一语道出。他笑言,“三河需要一位‘懂规划、热爱三河、不单求政绩和升迁’的领导者,为三河矢志不渝地奋斗几十年。做好一个‘总规划师’、一个‘总负责人’,对每一堵墙、每一块砖都尽心尽责。”这一愿景中的“领导人”正彰显着长期稳定的规划开发对于古镇发展的重要意义。
机制缺失
事实上,早在2004年,三河镇政府就曾邀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写《三河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三河旅游发展规划》。当时,“古镇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挂帅的专家组为三河古镇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对古街道、古民居的每一栋房子每一块砖的保护修缮都做了详细规划”,并提出了“千年古镇、生态水乡、名人故里、美食天堂”的发展定位。
然而,正如王爱华所言,虽然有了古镇保护和旅游发展的规划,但是却缺乏实施规划的相应机制。
三河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河镇的党委书记四年换了四任。领导者的频繁变动,使得古镇的发展思路难以延续。一直在三河镇做规划和修缮工作的前肥西县园林局局长、高级建筑师陆栋良向记者介绍,几年来三河镇一直在保护和拆建开发两种思路上摇摆不定。“2004年的时候做了保护规划,而2005年镇上居然成立了“拆迁办”对古镇上的老房子进行拆迁,后来就一年多都没再去三河。”
安徽省旅游局总经济师杨力国则指出:“与西递、宏村这些安徽古镇相比,三河镇缺乏成熟的市场化运作,与市场衔接的机制上还存在不足。”三河镇旅游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告诉记者,目前古镇上只有两家旅行社,一家是镇政府注册成立的,主要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在做,因为还有镇里的其他工作要忙,所以“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同时,三河镇的门票收入并不高,一年只有十几万甚至只有几万的门票收入。“有很多都是任务团,而且有领导陪同的考察团都是不售门票的。”一个景点的售票人员向记者表示。
寻求创新
穷则思变。
正如三河镇党委书记周大跃所言,三河古镇正想“做出一些尝试,探索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的新路子”。虽然先前古镇“全球招租”的举动引发很大争议,并最终以“叫停”收场,但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体制和机制上的不足,其良苦用意也正在显现。王爱华在会上就表示:“我们需要有眼光、有责任感的投资商、企业家去实施。”
事实上,外面的资本力量正在试图参与古镇的开发。全球招租”叫停后,合肥当地一家房地产企业幸福联盟受邀参与古镇开发。幸福联盟董事长韩健向记者表示:“我们接到邀请之后,考察发现三河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更好地保护三河的历史文脉,我们不敢贸然开发,希望其他‘有责任感’的投资商也来参与开发古镇。”
就此,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系的周永广副教授表示,国内其他地区古镇开发的实践表明,那种笼统地将古镇经营权承包转让的“政府甩包袱”式的做法大多数都是失败的。“由于产权的不明晰,《物权法》实施后,这种缺乏法律依据的转让方式也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新的条件下就要发展新的思路。”
“目前,介入古镇开发的模式和具体的投资规模并没有敲定,希望有一个持续性的政策和长效机制出台。”幸福联盟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三河镇政府的合作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长效机制
参与研讨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古镇的核心保护区,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通过政府与当地原住居民的合作,共同做好核心区的保护工作。而在核心区之外的协调区和开发区,政府和投资商则应该大胆引进新的业态,做足利润点,将目前的“观光旅游”模式过渡为“观光+休闲”的模式。
“为历史街区定位是古镇旅游开发的根本和首要工作,之后,需要对古镇进行投入区和产出区的经济分析,以便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浙江城建设计集团园林景观设计院院长陈斌分析,目前三河古镇还没有到附加值能够良性循环的阶段。
而针对官员频繁更迭的问题,专家建议,可以“建立健全可持续的体制和机制,长期有效地实施既有规划,减少人事变动带来的影响”。
安徽省建设厅、肥西县政府的领导则表示,古镇的规划和发展要尽量融入省会经济圈、环巢湖旅游文化圈、合肥滨湖新区的总体建设规划中,定位合肥的“后花园”,努力抓住合肥及周边市场。安徽省建设厅、合肥市规划局等相关负责人亦表示,会对三河古镇的保护和旅游发展工作提供最大的支持。
三河古镇的探索发展之路如何展开,我们将拭目以待。
记者手记
被割裂的千年古镇
■朱以师
到三河古镇已是傍晚时分。古街巷中,早已行人稀少,当年的商幡招展、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丝毫不在。但是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徽派建筑的青砖灰瓦和交错层叠的飞檐翘角分明向世人彰显着,这里自古便是商贾聚集之地的悠久历史。而偶尔疾驰而过的摩托车和偶然可见的空调外机则能提醒路人,这里已然融入现代生活。
晚饭时分,华灯初上,阵阵菜香不时飘入口鼻,记者信步走进了一家门首灯笼上书“张”字的土菜馆。
老板热情好客,又颇健谈。他家世代都是居住于此,这栋房子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起初为一个太平天国将领的宅子。后几易其主,辗转到了一个资本家的手里。解放后,资本家被打倒,宅子被政府没收。幸运的是,虽然经历过1991年的大水,但房子基本上仍保持着原貌,青砖灰瓦,飞檐翘角。
当问及更喜欢老房子还是新房子时,只有小学文化的张老板竟然用了“怀旧”这样一个时髦的词汇。因为怀旧,他没有和别人一样粉刷有200多年历史的青砖墙,后来《上将许世友》剧组还曾到他家取景。因为怀旧,他至今还有着哼唱庐剧的爱好。“过了一山又一山,前面就是凤凰山,凤凰山上凤凰开……”,歌声响起,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临走的时候,老张还指着贴在墙上的《肥西日报》自豪地说,就连省长前几日也来他的饭馆询问情况。
作别老张,笔者继续在青石板上闲逛。古街巷中的人们,大多还保留了古老的生活方式。晚饭过后,拿出家里的小竹凳,三五一群,摇着蒲扇,聊天纳凉。
然而,出了古巷呈现的则是另外一番景象,让人眩晕的割裂之感扑面而来。三四层的小楼,鳞次栉比,灯火通明,人们来来往往。音响里传出的歌声也不再是传统的庐剧,而是时下流行歌曲。虽然刻意模仿了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但是一点也掩饰不了现代建筑的特征,整齐划一,仿佛一夜之间一下子冒出来的。让人不由感慨,短短的几步之遥,恍然间已跨越了200年。
当地的居民讲,1991年的大水让许多老房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大水过后,政府组织灾后重建,为了安置当时的灾民,索性就拆了很多的老房子,重建新房子。著名的英王府就在那次拆建中基本消失,只留下几间房子,现在住着十几户人家。竹苑新村、北苑新村等新的住宅小区也是大水后迅速建成的。
最近几年,古镇也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建。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政府要在小南河边建一些新的仿古建筑,就拆掉了河边的一批老房子。据古南街的居民讲,最感到可惜的就是现在杨振宁故居对面的春明楼。那里本是一座大宅院,有两座走马转心楼,比现存的刘同兴隆庄的走马转心楼还要大。后来因为建其后面的新的仿古建筑,就拆除了,只存有破败的门面和牌匾。
“春明楼无楼,小南河不流。”擅长创作民谣的三河人用这样的民谣来表达自己的痛心惋惜,在开发模式探索的过程中,但愿当地人这种惋惜之情能够早日排遣而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