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离金融中心还有多远

(2008-06-03 15:05:50)
标签:

房产

分类: 城市人文

     日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将北京建设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一时间,北京与上海、深圳形成鼎立之势的可能性,再次引发了舆论对于中国城市争做国际金融中心的讨论和思索。如何发挥金融决策、信息和管理以及历史积淀等方面的优势,如何带动更多的金融人才集散,发挥融资功能,是摆在每个梦想跻身国际金融中心行列的城市面前的现实考虑。

北京离金融中心还有多远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刘辰/文

 

       5月24日,出现在某金融论坛上的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霍学文,再次明确提出了北京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远景规划。这亦表明,5月7日北京正式发布《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后,所引发的争议与猜疑,并没有影响北京对金融中心地位的渴求和决心。
         霍学文声明,北京不会与深沪两地构成竞争,《意见》表明北京第一次明确“金融中心”的说法,“国际金融中心”将是北京的终极目标。

不再回避的定位


           “金融中心”在北京的定位中,曾经是一个被回避的词汇。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谈绪祥的解读,北京最重要的特色是政治和文化,“金融中心”在今天首次出现在北京市定位中,曾反复被斟酌了至少两年。
         而如今,这一定位对北京也不再回避。霍学文说,“《意见》的定位和目标都是基于北京已具备的       金融资源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服务业的要求。”
北京并不承认与上海、深圳可能构成的非此即彼的尴尬境地。霍学文介绍,建设金融中心,三个城市均有各自的优势,而中国一定是一个“多金融中心”的格局。
      北京离金融中心还有多远   “一个国家多金融中心并存在世界上并不少见。比如美国,纽约是总的金融中心,波士顿是基金管理中心,芝加哥是期货中心,还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也同样是区域性金融中心。”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肯定。
       “抛开‘国际金融中心’不谈,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是国内的金融中心,除了深圳现在稍弱一些,北京和上海各有特色。”中国社科院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锋指出,“北京集中了监管部门和各大银行总部,扮演着‘金融决策大佬’的角色;而上海则集中在期货、黄金、证券交易方面,以市场为主导。”

硬件与软件


       那么以北京现有的基础,距离国际金融中心的距离还有多远?
       “严格来说,北京和上海距离国际金融中心都很遥远。”殷剑锋指出,“资本开放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这是上海、北京、深圳要面对的共同课题,无需强调竞争,因为三个城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一样的。”
        另外,争相跻身国际金融中心之列,所有城市都必须首先解决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即金融发展需要靠人才治理,而非以简单的基础设施和地域规划,而“人才治理无论对北京、上海还是深圳来说,都还没有形成条理和系统。”殷剑锋表示,“如果不能创造自由的环境和吸引人才的政策,无论北京、上海还是深圳,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
       以香港为例,香港只需缴纳很低的个人所得税,而北京、上海的个税征收比例都很高。很多大的银行机构都将自己的亚太区总部放在香港,一些高级管理人员都是在香港拿薪水,在内地做业务。对高收入的金融人才来说,税务体制上的限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选择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
      当然,在吸引人才方面,北京和上海各有优势,比如北京做学术的氛围很好,而上海则在微观金融上领先。而北京的监管机构和政府机构多,则在某种程度上能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两个城市都没有专门针对吸引金融类人才的政策出台。”殷剑锋表示。

分散规划的带动效应


        此外,在《意见》中,北京此次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金融区域规划也引发了关注。此次“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产业区域布局也规划成型:“一主”指金融街,“一副”指CBD,“三新”则分别代表中关村西区、丰台丽泽商务区和东二环交通商务区,“四后台”则指稻香湖、金盏、德胜和通州新城。
         而这样的规划与西方的国际金融中心有很大差异:几个重点发展金融区域,分散在城市的东西南北甚至郊区,和发达国家的金融区域聚集规划正好相反。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刘煜辉指出,在丰台、亦庄以及中关村,CBD等多处布局金融区是出于自身需要,是从成本的角度进行规划的。
         北京如此布局金融区域,势必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凝聚能力,“但这并不会对北京构建金融中心产生实质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指出,“像伦敦一样的集中式金融布局也有其自身的弊端,比如跨区的金融服务,则需要牺牲更多的时间。这较之北京模式而言相对效率更低下。”
同时,九大金融区域的规划确定无疑会为其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例如,在北京市其他区域大建快建几年里,丰台区一直没有大建,而“丽泽商务区”的规划则将丰台推到了发展的前列。

 

先行者上海仍需努力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李子擎/文

 

      5月9日,上海召开的陆家嘴金融论坛,美林、花旗、高盛、瑞士银行等众多金融巨头聚集到上海,共同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出谋划策。
        无独有偶,就在短短4天前,北京市首次高调提出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怀揣同一梦想的北京由此正式上路。而作为梦想的先行者上海,距离这一目标究竟还有多远?

硬配件:比华尔街也不差


    从1992年上海明确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以来,上海已经在迈向这一目标的道路上整整前行了16年。
        正如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所说:“目前上海金融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与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已经形成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整个交易规模也日益在扩大。”
         作为中国内地金融业最为活跃的城市,16年间,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首的全国货币、证券、黄金、期货、外汇等五大金融交易市场一一落户上海;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主要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58家,集聚效应非常明显。
       北京离金融中心还有多远  5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欧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余南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城市基础设施及相关金融硬件来讲,就陆家嘴金融中心,无论在通讯建设、交通规划还是楼宇建筑上,硬件条件都已具备相当水准。吃穿住行这些相关服务领域也都已经与国际接轨。”从金融规模、金融聚集度、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来看,可以说“上海具备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硬件条件”。

软环境:离华尔街还很远


       那么上海是否已是“只欠东风”立马可以“扬帆西去”?
       “不论你建设多少高楼,设备多先进,但没有相配套的‘软件’,就不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直言,“‘软环境’应主要包括制度、文化和人才等几个主要方面,内容涵盖配套法律政策、司法、执法水平,完善配套服务、文化包容性、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机制等多重因素”。而这些对于上海甚至对全国而言都是“软肋。”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相比硬件而言,相关的制度政策、风险防御、金融服务、金融效率、金融人才和文化等软环境因素更是左右全局的重中之重。而在这些方面,“上海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年初的上海“两会”上,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两年前上海“两会”定下的5年冲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悄然改为“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上海市政府在取得长足进步之时,更加深切意识到了目前上海距离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种种差距——上海金融人才严重缺乏,市场规模还是过小,交易品种偏少,还不能提供许多国际性金融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跨国公司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对外开放还不够,在主要金融商品定价上还缺乏国际影响力。
         谈及原因,余南平分析道,一方面是“由于上海不同于北京,先天并不是决策和监管中心,从信息的及时性和开放性而言,上海可谓有天然弱势”。另一方面,“从政府管理模式而言,目前很大程度还是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而从社会文化环境而言,上海虽然一贯以海派、开放著称,却也在体制各方面偏于保守,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和束缚到人才引进及金融创新”。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上海目前在国际金融中心角色中的缺失,关键在于中央在外汇、利率、资本项目等方面的管制以及国内经济体制、法律、监管等有待健全和完善。
         证大投资总裁朱南松指出:“就融资渠道和平台建设而言,与北京、深圳等地区相比,上海中小企业或者民营企业融资的渠道和能力都还比较弱。上海应加强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

 

深圳寻找比较优势
■见习记者 李定/文

 

         2007年3月,深圳金融业“十一五”规划正式出台,将于2010年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城市。而在不久前,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肖志家在公开场合,再次重申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
        深圳曾是中国创造金融业辉煌的中心城市之一。然而,2000年深交所开始停止主板IPO,深圳的金融人才受此影响,曾经的辉煌渐行渐远。

边缘化后的寂寞


       深圳为中国第一个改革试验 区,在这里曾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的基金、保险、证券行业发展也有条不紊,初具规模。
      “几年前,深圳和上海还可以看成是对等、并列的全国性金融中心城市”,回想深圳曾经的地位,中兴证券分析师符海明指出,“而目前中国金融服务业中心有向北方迁移的趋势,就是从深圳,去上海,过天津,至北京”。
       深圳面临被边缘化的潜在风险,规模大的公司已经很少选择在深交所上市了。 
       而随着内外资企业税制统一的逐步推进,深圳特区不再“特”。5月27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曾刚向记者表示:“随着各地区税收、金融政策的改革,深圳之前所具有的特区优势正在丧失。”在特区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深圳金融业,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发展瓶颈。
       也就是说,深圳的金融先发优势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角色决定了它的金融业大而全。而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深圳必须重新整合定位自身优势以饰演属于自己的角色。


以比较优势为带动力


        “深圳正转变为一个拥有比较优势的金融中心城市。”曾刚指出。
         近年来,深圳金融业在稳步发展。2004年,深交所恢复了发行新股,并推出了众人盼望的中小板市场。经过3年多的调整,深圳正在迎来转身的机会。
       北京离金融中心还有多远 同时,金融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加强,深交所就曾试水了如LOF基金(上市开放基金)交易在内的诸多金融衍生、交易领域。
        “许多领域,上交所至今还没有尝试”,曾刚分析,“除了基金方面的比较优势外,与上交所的主板市场不同,深交所在中小企业板的优势也在加强。作为拥有金融市场的中心城市,深圳虽不能全能发展,却仍是市场的前端,其基础设施的优势犹在。”
         虽据深圳贸工局数据显示,2007年深圳市共有119家工业企业已经或计划外迁,涉及工业总产值90亿元。其中,共有包括机械、玩具、仪器仪表、塑胶等18个工业行业。但“中小企业集体迁出深圳,并不会影响中小企业板块的集体表现。相反,较之英美体系下的香港交易所,在深圳上市的中小企业成本将更低一些,这一优势短期内也不可能被取代。”曾刚指出,且近期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也将成为深交所又一点睛之笔。
         除此之外,深圳的出口总值已经连续15年名列全国第一。发达的对外贸易,催生了深圳118亿元风险保障。在市场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尚未完全可兑换的前提下,深圳与自由贸易港——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对接优势仍不可能简单地被取代。
        “深圳、香港一衣带水,两地的经济、生活已融为一体,金融合作势在必行。”深圳市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主任李林表示。

 

视野
剧院里的好座位总是有限
■苏里格

 

         纽约和伦敦两大城市一直在打口水仗,争论的焦点是“谁是世界金融中心的第一”。英国的Z/Yen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称:尽管伦敦仍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但其与排名第二的纽约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而纽约市长布隆博格(Michael R. Bloomberg)自己出钱搞的调查显示,仍然显示纽约是世界第一。
         大学不光徒有大楼,而是需要有大师。同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要件不是摩天大厦,而是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不管芝加哥和多伦多如何不爽,纽约都是美洲的金融中心。在一个城市迈向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共同特点是具备自由、公平的体制、完备的法制基础,优良的税收制度等。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法兰克福是欧洲央行所在地,东京拥有亚洲最大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新加坡则是石油和其他能源物品的主要交易中心。
         正如剧院里的好座位总是有限的,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许多城市的梦想。而金融中心的形成和最终确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兴衰的历史也反映了它们作为曾经的交通中心、商业中心、政治中心、中央银行所在地的历史。
         金融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如何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如何有效的把资金供求双方有效率地联系起来,并且这种联系的方式有着可以控制的风险。现代网络电信技术的发展, 大大降低了金融业的交易成本, 促进了金融创新的持续发展,为金融机构创建了全新的运营环境,使得地理优势已不是成为金融中心的首要条件。
          现代社会实现成为金融中心的梦想是依靠经济实力做背后支撑的。金融中心实际上要考虑两个问题——效率和信任。给予参与者以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较低的交易成本(比如优惠的税收)、比较宽松的监管,这也许是成为金融中心的捷径,但其背后是非持续性和隐含的巨大金融风险。维京群岛、百慕大和开曼等离岸金融中心的税收制度、保密制度和松懈的金融监管制度实际上为逃税和洗钱提供了平台和场所。因此,经合组织(OECD)以“有突破点税收竞争”为由,强硬要求这些避税型金融中心限期调整其税收和其他相关政策。
           同时,在全球化市场下,国际金融中心也面临着“全球化”的金融风险。在中国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哪个城市想成为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还是有难度的。但是,这恰好也许是中国立志成为金融中心的城市可以依靠的“保护伞”。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
                                                                 责编:龙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