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急避难所“元大都”探访

(2008-06-03 14:57:06)
标签:

房产

分类: 城市人文

■中国房地产报   见习记者 朱以师/

 

 在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方面,北京走在全国各城市的前列。

目前北京已有近30处应急避难场所,经过系统规划的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是全国第一个功能化并公开标示的减震防灾应急避难场所。

据北京市朝阳区地震局局长陈钰介绍,2003年北京市地震局在元大都遗址公园进行的应急避难所建设,是国内第一个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试点。

当年朝阳区为元大都遗址公园改造投资近900万元,如今能为周边的23万居民提供应急避难。目前,元大都遗址公园已经具备11种应急避险功能,包括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应急广播。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个俗称“土城”的元大都遗址公园。

若非得到工作人员指点,记者还真看不出这个公园景观中暗藏的玄机。除了众多应急避难的指示牌之外,表面上看上去,元大都遗址公园与其他公园并无二致。

“如果让帐篷、应急厕所、应急水井等避难设施随意暴露,这不仅有碍观瞻,影响游客心情,也容易遭到破坏或发生意外事故。因此,我们把这些‘机关’巧妙地融在了景观设施中。”公园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比如在假山下面隐藏的是加着井盖的应急水井,一旦地下隐藏的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发挥作用,可以保证这个避难所“临时居民”的日常用水。

记者注意到,这些假山其实是用塑料制品制作成的,仅仅是一个空心壳,重量只有5公斤左右,但逼真的涂层让不知情的游客以为它就是一座用石头造的假山。而园内每隔50米左右就有这样一座暗藏玄机的假山。

记者在一片林木背后发现,这里还有一排共十几个加盖的水泥槽,这些其实是应急厕所。“它的地下连着近旁的公共厕所,如果发生8级以上强度的地震,公共厕所就有可能倒塌,这时,应急厕所上面搭个帐篷就能正常使用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公厕是按每万人20个坑位标准设计的。

在这里,避难设施的匠心设计随处可见:公园内的应急监视器做成路灯的模样,足以以假乱真;花丛中的小假山居然是个应急广播;小卖部的仓库同时还是应急物资的储备库;观望台在应急避难时期就成了直升机坪;公园行政办公楼的一角被辟作卫生防疫的预留用房……

事实上,“元大都”应急避难所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上面这些细节。

据工作人员介绍,它拥有4.8公里的狭长身躯,应急避难场所的外围周长因此达到最大化,疏散时能做到迅速有序;公园横跨6条街道,自然分解为7个避难区,附近居民能各得其所;依小月河而建,一旦自来水系统出现故障,能自身完成水体循环;地势平坦,用于地震避难场所面积达38万平方米,按照人均1.5平方米的安置密度,可同时容纳25万人应急避难……

陈钰说,像元大都公园这样的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又叫做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它平时是休闲娱乐场所,灾害发生时则可为人们提供相对长期的生存保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