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刘阳/文
“我们这边很忙,而且我们不负责这块,给你个电话号码,打那里吧……”5月26日下午,在询问关于四川灾区重建规划的问题时,电话那头忙碌的现状一度令记者对这次采访充满负罪感。
“唐家山堰塞湖有决堤的危险,我们正在开紧急撤退会议。”数经辗转,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城市规划重建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又一次突发的灾情笼罩在绵阳市上空,地质情况的不稳定,自然天气的多变,让已初步拟定好的绵阳市“5·12”地震灾害灾后重建规划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北川、绵阳乃至整个四川省的受灾城市灾后重建规划工作都处在艰难困境中。
日程之迫
突发的堰塞湖险情使绵阳暂停了重建规划的脚步,然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制订灾后重建规划的时间指针却已拨动。
5月23日晚,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于第13次会议上下发通知,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并要求争取3个月内完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总体方案的制定。
随即四川省政府也下发了特急红头文件——《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制“5·12”特大地震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紧急通知》。
据媒体报道,该总体规划由四川省发改委统筹规划,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业生产设施、工矿企业与服务业、地质灾害与生态环保等7项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均由相关单位直接负责。省政府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应于6月30日前完成总体规划和所有的专项规划。由此,时间的链条又紧了一步。
5月26日,几经周折之后,记者终于拨通四川省发改委的电话,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们确实接到了关于重建规划的通知,但还在研究当中。由于四川省发改委的办公大楼被评估为危楼,全委目前正在紧急搬家。
“大概3天能搬完,这次规划我们肯定会拼全委之力去完成。”这位工作人员的声音中充满疲惫。
突发的天气灾害和依然不稳定的地壳运动等现实困境成了阻挡灾后重建规划进程的拦路虎。受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委派、驻扎汶川的清华规划院专家们还在帮助安置当地受灾群众。对于灾后重建规划问题,该专家组领队、清华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尹稚在电话里向记者表示:“近日会开始研究,但暂时不会有什么结论,目前整个汶川地质还不稳定,经常出现山体滑坡,每天下午都会出现大量沙尘暴。而这些情况只会增加救灾和安置难度。”
与此同时,一份由众多台湾建筑师联合发出的呼吁,被带到了5月25日召开的“城市中国”论坛上。这份由建筑评论家史建带回的呼吁建议半年内不易进行灾后重建规划。参与该倡议的建筑师都经历了台湾“9·21大地震”以及其后的灾后重建工作,而那次地震和此次汶川大地震在地理地貌上十分相似。
据记者最新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四川省特大地震城镇和乡村恢复重建规划纲要》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并
得到了四川省建设厅的肯定,灾后城市规划将相继出台。规划以“尊重自然、民生优先、分区分类、差异发展”为基本原则,将结合四川省城镇体系,特别是成都、绵阳、德阳地区的空间布局,从区域角度重新优化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分布以及人口转移。此外,异地迁建城镇的判定条件和名单范围也已初步确定。灾后城市重建详尽规划将在不久后陆续出台。
选址之艰
在绵阳市初步拟定的重建规划方案中,北川县城选址作为单独的一章被列入主题。
远离地震带,成了北川和众多需要选址重建城市的首要考虑因素。
由于北川县城地处龙门山断裂带,而且周边大山岩石破碎,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此理论上在原址已无法重建县城。北川县县委书记宋明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县城在原地重建是不太可能的,肯定要重新选址。”
据众多媒体称,目前北川县城新址初步选定了与其邻近的安县安昌镇。然而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北川县政府只是在安昌镇设点办公,以方便安置受灾群众,选址地点还没有定论。
据史料记载,北川历史上已经搬迁了数次,但一直都没有逃离危险地带,目前北川县城重建的备选地址已经讨论了多处,不过无论在哪里选址重建,第一考虑的都是安全性。
然而对灾难的忌惮抵挡不了羌族人内心重回家园的渴望。作为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对羌族人而言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承,是灵魂的归宿。一个滞留绵阳的北川大婶这样说道:“这里不是我们的家,吃的不习惯,住的不习惯,不回去不行。”这恐怕是北川羌族人,乃至所有幸存下来的四川羌族人的共同心声。
安全意识与寻根渴望,这是横亘在北川重建规划决策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业内专家指出,此次地震破坏了四川境内众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同时切断了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命脉,比如茂县的旅游经济、德阳的工业经济等,未来的重建规划如何续存文化、延续经济发展,是规划专家乃至城市决策者们将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在地震带上所处的城市向来都是景观、物种和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方,这些资源往往就是这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支柱。”
尹稚告诉记者。
曾经的美丽山城茂县地处九寨沟、黄龙黄金旅游线上,是阿坝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东大门”和中心城市,联结着“九寨沟”、“大熊猫”、“三星堆”三个四川省旅游品牌,是构建阿坝州“旅游高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至2000年期间,茂县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德阳市下辖的绵竹市(辖汉旺镇、清平镇、金花镇)、什邡市(辖蓥华镇、红白镇)矿产资源丰富,化工业和制造业的强盛使德阳成为四川的第三大城市,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业城市。“2008年本来是我们工业发展的重要拐点,前4个月我们的工业销售收入已接近200亿元。”德阳市副市长李思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难掩痛惜之情。
一场地震斩断了茂县的黄金旅游线路,曾经的风景旅游圣地几乎面临灭顶之灾;这场地震同样让德阳什邡市和蓥华镇的金河磷矿、清平磷矿两个磷矿被埋——这意味着一年要输送500多万吨矿产品的德阳化工业将遭遇毁灭性打击,德阳工业的半壁江山骤然倒塌。
这些城市还想要发展自己的支柱经济产业,想要重回当年的盛况,这些资源都不可能丢弃。然而一个巨大的现实条件是,这些资源依然处于地震多发带上。这也给未来的城市重建规划又出了一个巨大难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指出:“救灾阶段大家热情高涨,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这种热情很难长久持续。灾难之后城市经济、文化的重构是相当艰难的,但是城市规划恰恰是这个重构的基础。”
灾后重建路途遥远漫长,重建规划只是其中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又是如此的举步维艰。
(本报记者何云云对此文亦有贡献)
对话
灾后规划不鉴唐山
——专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
■记者 何云云/文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第一时间组织工作人员前往灾区。截至目前,该院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规划工作小组接受的规划与研究项目已达10多项。备受关注的四川省城镇和乡村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北川县城搬迁选址以及县城总体规划、北川老县城地震博物馆规划研究等项目皆在其中。
5月26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以期了解四川受灾城市的未来规划路径。
中国房地产报:由于受灾情况严重,“再造新北川”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您如何看待北川重建?
杨保军:从长远以及安全的角度考虑,北川的情况不适合原址重建。目前有消息说北川将和周边的区县合并,但在规划新的城市格局时,需要考虑北川作为我国羌族自治县的特殊背景,以及对其独特文化的保护。此外,类似北川这样的重灾城镇还有很多,这些需要综合评估之后才能确定。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灾区不少城市纷纷透露可能将另辟新址建设,您认为四川是否有足够空间承载这么多城市重新选址?
杨保军: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人口总量之间的矛盾,的确是摆在重建规划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可以看到,四川人口众多,在山区和丘陵都有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人口聚集点,是一种人地矛盾激烈冲突下的居住选择。
此次规划应该客观地对待当地的现状,借助此次机会对区域的生产力和人口进行重新布局。如果规划合理的话可以让灾区较快地走出灾难的阴影,恢复到正常轨道;如果规划不够科学完善,重建工作将会比较艰难。
中国房地产报:1976年唐山大地震让唐山顷刻之间面目全非,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工业城市。唐山先前灾后重建的经验能否对四川灾区重建起到借鉴作用?
杨保军:当年唐山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参与了。但是目前四川的情况与当年唐山的情况不尽相同。唐山基本是在原址上进行重建,灾后重建面对的是一个城市的规划,但是这次四川地震的灾后重建,面临的是一个区域。受灾面积巨大,而且其中包括了众多城市和村镇,所以在这一点上,四川灾后重建的思路与唐山差别巨大。
中国房地产报:放眼整个四川地区的区域规划该如何实施?应当遵循何种思路?
杨保军:成都-德阳-绵阳是此次地震受灾的主要区域,目前应该从区域经济、城镇体系、文化保护、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出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思路。着眼于区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建构合理的城镇体系,注意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城镇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做重建规划时,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传统且资源优势明显的城镇,尤其应该注重对其文化和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另外,成都本身就是城乡统筹试验区,在做灾区重建规划的时候,应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工作,让原来的分两步走变为一步到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