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后安居路线图详解

(2008-06-03 11:34:41)
标签:

房产

分类: 特别策划

    汶川震撼、北川夷平……但家园不会消失。在这个以“安身”为“立命”之本的国度里,在这个以集体坐标寻定自我的国度里,“家园”在国人生命价值体系中的基础意义再一次被凸显。房子,作为国人家园建设的第一物质单位,第一次离开大地,经由强大的交通网络源源不断“奔赴”四川落地生根。对于这些顷刻间失去家园的人们而言,安置房不止是寻回的一个居所,更是渐入规则的社会秩序,以及在这个秩序之下重新搭建起来的精神空间。


居住安置重构社会框架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卢丹 北京报道

 

      5月29日,都江堰。老邓起了个大早,来到了红旗连锁超市。他想买一个电水壶,但在货架上没有找到。“我们正在统计缺货单子,然后到邻近的超市调配过来,你明天再过来看看。”营业员对他说。
         老邓只好买了一份昨天的《成都晚报》,头条是“汶川地震余震处于正常衰减过程中”。他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同屋的“室长”——按照小区规定,目前1间安置房内住3人,并选出一名“室长”以协调安置工作。
   灾后安居路线图详解     老邓走出房间,来到小区的职业介绍中心。他在一份“灾区同胞就业援助登记表”上填写了自己熟悉的技能和3个希望从事的职业。虽然现在每天能够领取基本生活物资,以及1天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但他还是琢磨着要为将来做一些打算。
        老邓所住的小区叫“幸福家园”——这是四川灾区首个省外援建并移交使用的过渡安置房项目。在这个由一栋栋蓝顶白墙的单层钢结构装配式房屋组成的社区内,公共卫生间、警务室、医疗点、学校、超市、广播站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虽然地震将亲人夺去的阴霾仍不时在老邓心中萦绕,但这种逐渐规律的生活秩序,以及重新搭建起来的社会关系框架,让他开始找回自我的认知与定位。在他看来,“这有了家的感觉”。
         更多的安置房项目正在整个四川灾区铺开建设。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截至5月26日,四川灾区过渡安置房已安装1600套,正安装4000套,待安装7200套,生产地已发运14400套,待发运26000套。
“灾后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安置房的规划建设也必须有长远的考虑”
         5月29日,北京。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燕辉仍在办公室继续审阅《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虽然《导则》已于5月21日发布,但刘燕辉需要在一个月内根据灾区安置房建设情况对《导则》做完善性修订。
         接到编制《导则》的任务是在5月18日,当天下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建院”)便组建了编制专家组,刘燕辉被委任为总统稿人。“内容涉及到规划、地质、建筑设计等多个技术领域,期间跨部门跨级别的合作十分顺畅,根本没有谁跟你讨价还价。”刘燕辉回忆。
        考虑到四川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安置房的回收成本,专家组确定使用钢结构组建安置房,并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制作墙体。刘燕辉表示,灾后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安置房作为受灾群众未来2~3年的过渡居所,其规划建设也必须有长远考虑。
        《导则》规定,安置房为单层设计,这不仅是成本的考虑,更是对受灾群众心理的顾及。“毕竟现在对楼层还是有一定的阴影。”在刘燕辉看来,安置房不仅仅是实现居住的一个方式,对受灾群众情绪的稳定以及恢复再生产有更重要的意义。
       刘燕辉表示,按照目前我国的生产能力而言,150万套安置房并没有问题,难点在于选址。“《导则》规定安置房的选址必须避开地震断裂带、濒险水库下游以及泥石流地带,这也是与‘前线’反复沟通确定的——其实他们的任务更重。”
          刘燕辉所说的“前线”,是指1600公里之外的成都市规划局——这里新成立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灾后重建过渡安置规划指挥部。目前,指挥部派出的包括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中建院等机构组成的14个规划小组,已经深入四川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地勘察。
         “规划小组不仅要确定安置点的位置和规模,更要为将来城市重建做基础性调研。安置点尽量考虑在城市重建位置附近,但又不能与未来的建设用地重叠。”目前身在川渝参与灾后重建的中建院副院长张军说。据了解,中建院派出的2组人马正与同济大学驻扎成都灾区,清华大学主抓阿坝州地区,绵阳和德阳则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
        “现在的建设原则是1室20平方米,住3人,卫生间与厨房公用,仅电力单独入户。也许未来条件好了,可以提高这个标准,这都要依照重建进展情况来调整《导则》。”刘燕辉表示,从学术角度而言,安置房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住宅,但其构建的生活配套与社区功能一定要给受灾群众一个家的感觉。
       “安置房是一种居住方式,安置的本质是要为受灾群众提供各种社会关系重建的基础”
        5月29日,绵阳江油。北京市建委主任隋振江与江油市副市长陈学泽再次碰面,确定江油市一期3000亩过渡安置房全面动工。就在2天前,两人各自带领的班子在当地地震棚中,连夜敲定了这个共计7万套安置房的规划方案——这也是目前地震灾区最大的过渡安置蓝图。
        江油市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拥有人口87万。北京市在江油对口救援的安置房将分布于该市太平镇、三合镇、彰明镇等四大区域。
          根据方案,江油市的安置房将以50套为一小组团,配套1个集中供水点、1个公共卫生间和1处公共厨房;1000套为中组团,配套1所小学、1个诊疗所和1个粮食与商品零售点;2000套为一大组团,配套1所中学。
          隋振江对记者表示,安置区将规划通畅的主干道和次干道,并将整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区。“为了能让安置区实现城市自我发展、消化就业的功能,我们甚至开始考虑采用西方住宅组团式布局及商业和公共服务区的模式。”
        “安置房不应是一个居住的过渡村,而应该成为一座供人生活几年的过渡型城市。”隋振江说。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住入安置房。对于那些更眷恋故土而不愿到一个陌生环境里来的人们,似乎更愿意接受经济救助在原地重建家园。
          对此,成都市出台《关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毁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对住房灾毁救助对象采取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两种方式。这种灵活的救助方式,必将成为整个四川灾区住房安置的参照样本。
          “房子的问题,狭义来说是居住问题,广义来说是社会功能实现的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对记者表示:“安置房是一种安置的居住方式,安置的本质是为受灾群众提供各种社会关系重建的基础。”

 

20省市援建安置房提速


■见习记者 杨凡 北京报道

 

         5月24日,国务院决定新增50万套灾后过渡性安置房,加上此前要求3个月内紧急完成的首批100万套过渡房,总数达150万套。参与对口援建的20个省市任务也相应大增。据了解,5月28日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次明确了新增任务的分配,安置房建设已成为各省市对川援助工作的重中之重。

举国平难


       国务院要求外省市对口援助的责任是“三包”、“三保”,即包生产、包运输、包安装,保质量、保数量、保进度。灾后重建工作刻不容缓,紧急的任务考验着各大省市的组织协调能力。
        首批100万套任务部署后,各省援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在一天之内就将任务分解到了市级政府。江西省组织辖内11个市区与灾区对口支援,河南省则安排了18个设区市在都江堰建设安置房。
        新增50万套任务下达后,援建工作更是全面提速。辽宁省经过1天的调配,于5月29日同19家企业重新签订了生产合同。而湖北、安徽等各省选定的生产厂家也都开足马力昼夜生产。
       “随着工作的深入,安置房各项技术标准日渐完善。建委派出的技术人员经常在深夜两点时还在监管生产。”重庆市建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据了解,四川将负责安置房项目“三通一平”的土地平整工作,援建省市则负责安置点查勘、设计规划和建设安装。
         山东省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向灾区运送一批安置房,都要派出4~5名相关技术人员。来自20个省市的专家和建设队伍,以及各种设备正源源不断地抵达灾区。部分地区由于大批抽调技术人员,一些在建项目不得不暂时停建。“但我们要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江西省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
       “各建设单位和我们建立起日报制度,指挥部依据前线情况随时调度生产和运输安装进度。”天津市建委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而在各省市建设厅的相关网页上,安置房的生产运输进度不断刷新。

全线动员


      随着安置房援建工作的深入,包括资金、建材、运输在内的各种困难也逐渐出现。各省市相继成立了资金保障、材料保障、物资运输、建筑援助等小组,以协调援建工作。
      “移动板房生产量提高,原材料价格自5月22日开始上涨,而要把这些部件运到四川同样需要成本。”安徽某钢结构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每平方米安置房成本约为450元。
        据了解,中央决定每平方米安置房由财政补助350元。5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加强过渡安置房及原材料价格监管,努力稳定价格,相关生产企业努力降低成本。
         除地方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外,社会力量也纷纷介入进来。如深圳市自发提倡企业或个人可按平方米或套数认捐安置房。倡议发出后,深圳房地产商首日即认捐3400套。
         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积极与省内板材生产企业沟通,扩大产量并协调省外原材料供应。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近日将赴宝钢协调原料供应。河南省农行行长张建则称,对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也将“特事特办”。
        运输亦成为关键。据济南铁路局工作人员介绍,铁路作为主要运力,每节车皮可装7~8套安置房。为争取时间,多数省份选择铁路公路联运。各铁路局被要求加大配合力度,而公路则对所有救灾物资大开“绿灯”。
         据四川省建设厅机关党委书记田莉娅介绍,150套过渡安置房将解决500万受灾群众的居住问题。在此之后,四川省将启动长久性安置工作,预计3~5年内可完成新房建设。

 

链接:

都江堰住房灾毁城镇居民安置意见出台


       近日,成都市出台《关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毁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都江堰市城镇居民的私房如在地震中灾毁,可自愿选择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两种方式。
        自愿申请住房实物救助的,由政府向每户受灾家庭提供建筑面积为70平方米的救助安置住房。如提供上述面积安置房后,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可按人均16平方米救助,也可按每平方米2000元货币救助加以补足。
        如果放弃住房实物救助,灾区群众也可以向政府申请货币救助。按照政府向受灾家庭提供70平方米救助安置房、每平方米2000元计算,给予每户14万元货币救助。
        如果受灾家庭自愿申请并接受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的,其原有的房屋和土地权属自行终结。在过渡期内,不需要政府提供临时过渡安置房的,都江堰市政府将按照每户每月600元的标准一次性发给其3个月的过渡费共180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