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徽千年古镇面临两难抉择

(2008-05-14 14:09:34)
标签:

房产

分类: 城市人文

       据估算,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有望超过50%。根据这一城市化水平,未来15年,仅争议中的三河镇所在的安徽省将会有超过1000万的人口进入城镇生活。安徽古镇“全球招租”事件的主角三河镇政府的对与错已经不是重点,最关键的是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这些在古民居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寻求平衡的城镇该何去何从。

安徽千年古镇面临两难抉择

留历史文脉还是辟村镇财路
安徽千年古镇面临两难抉择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何云云/文

 

        这一次安徽古镇三河镇陷入了舆论风波。
        今年2月,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官方网站刊登了一则三河古镇景区管委会的《关于三河古镇刘同兴隆庄等景点租赁、拍卖公告》。公告一出,纷争四起。招商引资对于古民居建筑可能带来的破坏,让三河镇政府备受非议。迫于舆论的压力,4月18日,三河镇政府紧急刊登了第二则公告,“从尊重历史现状和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决定取消先前的拍卖公告。一场风波暂以叫卖被叫停收场。
然而,关于古镇的纷争并没有会因为叫卖停止而结束。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三河镇们正在面临发展过程中何去何从的选择:旅游开发仅是摆在古城镇面前可选的惟一模式?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是开发的雷区?城镇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需谨慎前行。

陷入纷争


         “招商工作已经停止了。”5月初,当记者致电三河镇政府办公室询问景点拍卖一事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回答到。
          事实上,拍卖公告刊登后,三河镇就立即热闹了起来。除了不少感兴趣的企业慕名而来外,来自网络和媒体的声音也日渐高涨。
         多数观点认为,开发力量的介入将使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遭受破坏。曾经为三河镇做过保护规划的著名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更是痛斥:“这是一个短视行为!”
        多家全国性媒体也先后到三河镇进行采访。记者多次拨打三河镇人民政府宣传处的电话,均处于无应答状态。事后了解到,显示来自北京的电话号码让三河镇宣传处十分敏感,以至于电话经常未接就被挂断。记者被告知全权负责此次事件的高书记外出培训,一周后回来。
       安徽千年古镇面临两难抉择  记者了解到,此次的景点以及旧民居拍卖事宜由三河镇旅游管委会运作,这其中并没有城镇开发和古建筑保护专家的参与。此外,从相关报道中得知,按照事先安排,三河镇景点出租采取竞价进行,可以短期也可以长期,协议每3年一签。出租后,现有景点的布展和设施由景区管委会移交给承租方管理。
“公告刊登后,多家企业希望详细了解承租、承拍的具体细节,甚至吸引了世界500强这样的公司关注,但是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三河镇政府还是停止了对外招租和拍卖”,在三河镇政府某工作人员眼里,这次的纷争在三河镇发展途中不可避免,而这场古镇如何进行市场化开发的探讨更是被该工作人员看作是对该镇长效发展的推动。“我们想要发展,就要面对舆论的压力。”该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
        “对于各方面的压力,我们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任何取得经营权的单位都必须遵守古建筑保护条例和三河镇的总体规划”,三河镇党委书记周大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愿意听取所有有益于三河发展的观点,但是不会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放慢脚步。三河古镇集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和居民居住多功能于一体,复杂的情况无疑需要政府在推动城镇发展时进行多重考虑。

沉重抉择


      近年来古镇开发已经成为一个全国趋势。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以旅游开发带动古镇发展,并不是三河镇的首创。
      据了解,2003年前后,三河镇曾红极一时。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达到六七十万人。但是在2005年“十一”门票风波后,三河镇人气锐减,每年的游客人数一下子下降到二三十万。三河镇党委书记周大跃向媒体介绍,该镇从2000年发展旅游以来,镇政府直接用于完善旅游设施的资金已超过1亿元。如果加上古镇整治、拆迁居民安置等,投入至少达到3、4亿元。资金包袱日渐沉重。
       与三河镇境遇相同的,还有陷入“贱卖门”的山西乔家大院。作为2012年申遗预备项目,乔家大院急需对周边景区进行整治和开发,资金缺口巨大。于是,2007年乔家大院景区进行招商引资。
        回顾我国古村镇开发历史,安徽省的西递、宏村,江浙的同里、乌镇、西塘,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以及第一水乡周庄,都是以旅游为突破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典型。但同时,古镇过度开发对文物建筑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在不明朗的政策环境和利益纠纷面前,部分开发商亦不敢轻举妄动。
“在历史文化名镇中引入商业运作,往往会因为商业逐利,使其行为不可控制,最终会造成对古镇的损害和破坏”,阮仪三坦言。
         安徽千年古镇面临两难抉择 事实上,很多历史名城都曾涉及此类问题。苏州市吴都学会副秘书长王力行就表示:“古民居建筑存续较多的城镇开发,往往成了镇政府的担忧。”在古镇开发保护上,苏州也经历了类似的一个过程。“在苏州没有一个镇政府愿意冒这个险,毕竟由镇政府出面征收民居进行开发,政府方面需要面对巨大的压力和经济风险”。由于涉及多方利益协调,镇政府的态度并不积极。

长远谋划


       “旧民居是一笔拥有巨大潜力的财富。”在阮仪三这位古城保护专家的眼中,镇政府应该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并采取合理的保护规划。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的短视行为,会让三河镇痛失长远财富。“对待市场开发力量的介入不应一味否决,但是必须控制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把控下”,对于千年古镇,政府需要静下心来长远谋划。
       而不能否认的是,当初三河镇政府的初衷也是希望让政府从沉重的经营压力中解脱出来,寻求一条古城镇开发的长远道路。
        对于三河镇的大胆尝试,王力行建议,对非文物民居可进行有条件的保护开发。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划分不同的保护区域,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据了解,苏州目前就鼓励社会力量修建古民居,并对城镇开发制定规划,划分了保护、协调以及开放等多个区域分类进行。
        “搞旅游开发的前提,是不能破坏文物”,阮仪三和王力行等专家都一再强调,遵循城镇保护规划是个必须的大前提。此外,在管理部门的职能划分上也要责任到人。
         相关专家建议,古镇旅游的开发不同于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改变以前纯粹依赖市场的做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由政府专门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进行古镇的旅游开发规划工作并加强市场的统一管理。
        但与此不同,也有专家认为,“旅游利用不失为对古镇保护的最佳方式,或者它正是当前对少数幸存古镇的一种最及时的抢救”。在国家缺乏足够经费进行维护时,以恰当的方式引进社会力量不失为一个不错的主意。旅游收入也可以直接用于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在古镇开发中,“开发”两个字眼变得异常敏感。一提商业操作、市场运作就表现得诚惶诚恐,谈“开发”色变的态度也是偏颇的。“过分地排斥市场经济,只会让古民居保护和古城镇发展走向死路。”王力行表示。

                                                        责编:龙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