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分类: 潮流行为 |
上周,河北、北京、上海等省、市先后对各自现行的住房公积金政策进行了调整:河北省将公积金贷款申请范围拓展至非公积金账户拥有人;北京则将公积金贷款流程从原来的两个月缩短了近20天,并规定自今年7月1日起,北京所有单位公积金缴存比例统一为最高限12%;而上海正酝酿将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从现在的7%提高至8%(相关报道见02版)。
不可否认,上述地区推行的住房公积金新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无论是拓宽公积金使用范围,还是缩短公积金的贷款申请流程,均可促进公积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发挥公积金的作用。3月17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0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及使用情况”报告中表明,目前全国住房公积金账户中仍有2186亿元沉淀资金成为“睡眠资金”,占公积金总额比例达22.76%。这意味着很多地方出现大量公积金资金沉淀现象,公积金使用效率的确有待提高。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地方调整公积金政策的行为中还包含“为利益而博弈”的意图。不少人士担忧,这在客观上将使公积金沦为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工具。
提出这样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当前,住房公积金政策调整的一个大的背景是,楼市正在进入一轮调整期,各地楼市普遍出现低迷态势。而同时,我国正在实施紧缩的调控政策,令不少地产开发商陷入资金困境。可以说,整个房地产行业开始滑入一小波“低潮期”。如此行情,对于依赖“土地财政”的一些地方政府而言,也是一个“空前的危机”。
在这一“危机”中,资金成为一个关键因素。然而,银行贷款出现松动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近日来,银行监管层不断释放出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信号。在此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调节的住房公积金便顺理成章地进入地方政府的视野——地方政府完全可以抛出手中这张底牌进行“暖”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因房地产业“低潮”引致的“土地财政危机”。
其实,一些地方利用住房公积金进行“暖”市的举动在前几年已经出现过。2006年一季度,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影响,“疯狂”的上海楼市出现低潮,为了“暖”市,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将购买5年内次新房的公积金贷款成数,由原先的七成增至八成,并且酝酿进一步放宽公积金贷款的申请条件。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如今,这一幕正在一些城市重演。
如果在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过程中掺杂利益博弈的动机,极易引发盲目放贷,而忽略其中的风险,不考虑资金可持续性,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导致住房公积金无法正常运转。如此,更遑论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这无疑将背离公积金制度设立时的初衷——作为住房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配套政策,其制度设立初衷是组建一只带有保障性质的帮助城镇居民实现住房的互助型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