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师游走于个性与生存间

(2008-04-25 16:38:32)
标签:

房产

分类: 城市人文

建筑师游走于个性与生存间■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何云云/文

        在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活跃着一批保持个性风格的建筑设计人士,他们光彩照人、获奖颇多,设计方面大胆超前、标新立异。因此,他们被视为先锋派设计师,虽然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个称号。
        然而各种盛名之下,难掩他们生存与发展的尴尬。国内建筑设计市场混乱的状况,行业中本土设计师日渐衰微的话语权,甲方的强势与低廉设计费,以及来势汹涌的境外设计师,都在深刻影响着先锋建筑师的生存环境。


盛名之下的马岩松


      了解中国建筑师生存状态,尤其是先锋派的建筑师,马岩松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2006年,中标加拿大地标建筑——梦露大厦之后,这个年轻的建筑师以及他大胆前卫的设计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谈起。
先前曾有媒体报道,马岩松的建筑事务所MAD曾一度面临银行账户仅有几百元的尴尬境地。4月10日,记者拜访马岩松,试图了解他作为一个事务所创始人的经营理念时,被他几句话轻松带过。“我从来没有觉得经营是个问题,庆幸的是MAD至今也未出现过亏损”。
       登陆MAD的网站,记者发现,在建筑师最喜欢的承接业务介绍一栏儿,赫然写着“不承接业务”五个字。
       成名之后,找马岩松做设计地人渐渐多了起来。“我的目标不是接活儿,更不是没完没了的接活儿。”马岩松强调。找上门来做项目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他们有的的确很“可爱”:先前面对建筑师的强硬态度没有了,只要是马岩松设计的项目,他们甚至可以不计成本、不计得失,任由建筑师尽情发挥。
但是,“在接不完的项目中迷失了自身”的担忧,也困扰着这位年轻的建筑师。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刚刚从国外回来,最近没有忙活儿,只是想出一本书。”当天,在北京的办公室,马岩松轻描淡写地向记者这样描述着目前的状态。
         这本被马岩松称为“可以找到原始能量”的书,名为《疯狂晚餐》。书中试图把建筑师的设计结果重新放回到他们开展工作的社会现实背景中去,并把建筑与建筑师最基本的关注点重新连接在一起。
马岩松认为,建筑师做建筑,不仅是设计一个漂亮的建筑这么简单。“与其说建筑师在孤立地做建筑,不如说建筑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做建筑。只有明白了这些,你才会找到建筑存在的意义,才会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生存与升华的矛盾


        年轻时尚并有独特主张的建筑设计师,不只马岩松一人,他代表着一类人。诸如此类的个人设计师以及他们的团体,在专业上赢得了行业的认可。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尽管他们的设计理念带动了整个设计行业的向前发展,但是面对市场,也客观存在着欠缺经营意识的问题。
       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言:创办都市实践建筑师事务所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孟岩、王辉、刘晓都以及朱锫、马岩松等一批年轻建筑师,他们建筑功底深厚、在理解世界建筑潮流的同时,也懂得中国建筑的现实。他们在设计能力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面对市场和经营时,他们的表现还有待成熟。
       与这些人不同的是,更多的建筑事务所和建筑设计师陷入到过度经营之中。他们认为,生存之后才能谈得上升华。
       多数建筑设计机构忙得不可开交。而作为建筑事务所经理人的建筑师,则像空中飞人一样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一刻都不得闲。建筑设计机构里的工作人员,几乎能被摆在面前像小山的施工图、设计图埋没。据了解,一个不错的建筑设计公司,一年的项目设计量可以达到100个左右。
            过多的项目,让不少建筑师在忙碌中无暇思考,甚至不知道身处何处,纯粹成为甲方的服务机器。
         “建筑师如果真的把自己当成服务行业,就会丧失自身价值。”马岩松说,建筑师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设计者,更应该成为一个社会评论家、生活观察者,以一个更多样的角色参与到社会之中,这样才会在根本上把握住建筑师的决策能力。
         的确,在现在的建筑设计市场上,与建筑设计师巨大的工作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对盛气凌人的甲方,建筑师几乎没有“说话”的权利,以及与工作成绩不成比例、还有拖欠危险的低廉设计费。
在有人讨论马岩松是先锋还是“先疯”的时候,马岩松们仍在执着于自己的个性,辛苦防护着它随时会被淹没在建筑设计大潮中。
        同时,遗憾的是,目前北京还没有向马岩松这样的年轻建筑师敞开怀抱。

 

对话

身居陋巷 不挂牌匾
——专访MAD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何云云/文

 

       4月10日下午,北京板桥南巷7号。在一个普通的北京胡同深处,记者终于找到了马岩松的MAD建筑事务所。
      原本想象这个“建筑后生”的办公室会像他一样酷劲十足,但是呈现在记者眼前只是一幢位于人民美术印刷厂院内的、一个只能用“普通”来形容的三层建筑。没有任何的修饰,甚至在门口都找不到“MAD”的标志。
      抱着质疑的态度,记者走进了该建筑物。进门侧面是一家制衣公司,这样的环境似乎不该与MAD有任何联系。三层楼梯的尽头是一个大玻璃门——马岩松和他的MAD刚好与世界保持着一扇玻璃门的距离。在这里,本报记者与马岩松展开了对话。


中国房地产报国际上,鲜有中国建筑师的声音;在国内,建筑设计师也有被削夺话语权的趋势。而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中国的建筑设计界正在因为缺乏原创和盛行抄袭,渐渐陷于二流地位。作为一个行业从业者,你如何看待现今的中国建筑设计行业?

 马岩松: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在转变,不会像现在看到的这样简单。不过,如果非要说建筑行业目前面临的问题的话,我认为是我们的机会太多了,而建筑师并没有好好珍惜。
       对比国际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起步较晚。以前更多的是国有设计院体制,我国在建筑师职业化和个性建筑师的培养方面都相对落后,目前建筑师职业化正在慢慢起步。


中国房地产报中国建筑设计的主流市场目前由谁在主导?

马岩松:不同的建筑设计机构针对不同的市场,他们和国有建筑设计大院共同构成了建筑市场的主体。设计院画施工图,国外建筑师拿方案,谁也抢不了谁的活儿。


中国房地产报中标加拿大的梦露大厦,对于MAD建筑事务所而言意味着什么?

马岩松:MAD自成立至今,已经有4年了。成立的前两年,我们一直在做竞赛方案的设计,直到中标梦露大厦之后,MAD才被业界重视和关注。它为我们带来了机会,但是那也仅仅是我们曾经做过的100个设计方案中的一个。


中国房地产报作为一个经营者,你是如何经营管理您的建筑事务所的?

马岩松:建筑师谈经营总是感觉很奇怪,事务所的经营我很少考虑,我只希望我们做的项目一个好过一个


中国房地产报听说最近找你做设计的房地产开发商多了起来了?

马岩松:是的,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地产项目,但现在也开始尝试了。不过相对地产项目和住宅设计,我更有兴趣参加到大的城市规划项目当中。怀着这样的渴望,我们做了《北京2050》的设计,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变成现实。


中国房地产报你如何挑选项目?

马岩松:我们挑合作方,不挑项目。对于建筑师而言,与什么样的人合作很重要。


中国房地产报面对纷至沓来的项目,你如何把控设计品质?或者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你妥协过吗?

马岩松:简单得很,不停地加价。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可以筛选出真正尊重我们设计的客户。

中国房地产报你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马岩松:中国当代建筑是什么,在国外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责编:龙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