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分类: 封面故事 |
四川达州的龙洲地产公司董事长夏兴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贷款无门、销售不畅,最终让自己成为2008年首个“网站无预警破产”事件的始作俑者。
3月28日,北京中关村辉煌时代大厦,承租了5层的北京龙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龙讯网)已经人去楼空。号称Web3.0时代世界性综合门户的龙讯网只运营了3个月,便突然宣布破产。
“投资商夏兴隆说资金链断了。”100多名前来讨薪的员工共执一辞。
夏兴隆并没有露面。下午3点,一位年近50岁的瘦小男士只身回应此事,但借口操持达州口音交流不畅,最终并未给出实质性答复。
在给本报记者通讯录上写下“龙洲地产董事王梁钢”后,他向本报透露:夏兴隆正在四川筹划抛售股份或贱卖资产,以求尽快填补网站的财务空缺。
10亿元“泡沫”
虽然由于拖欠服务器费等原因无法登陆龙讯网,但仍然可以搜索到龙讯网成立时的高调报道。2007年12月26日下午,网站CEO李宋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将龙讯网形容为:斥资10亿元、全球首个由华人自主投巨资经营、完全本土化的世界性综合门户网站。
李宋是网站筹备期夏兴隆“钦点”的CEO。他对记者表示,地产公司之于网站扮演的是资金供给的角色,“夏兴隆很清楚网站运营头几年肯定是要烧钱的,所以有计划地注资是必须的。”
面对本报记者关于10亿元注资时间及用途的质疑,李宋回忆道:“那是当时夏兴隆对我的口头承诺,只有总量数字,并没有具体注资的分批次计划。”
“什么10亿?我看老夏当时只能拿几千万元而已。”王梁钢说道。
夏兴隆是记者出身,有着浓厚的传媒情结,在房地产高温时期做房地产,待业务顺风顺水时又投身媒介。
龙洲地产于2005年在四川达州成立,凭借着夏兴隆老到的传媒经验在当地颇有名气。
知情人士透露,龙洲地产的项目土地并不是通过土地招拍挂取得,而是通过国有企业的厂房拆迁腾退而来。2006年龙洲地产开发的项目卖到2000元/平方米的均价,在达州当地算是中高档水平。
但王梁钢坦言:“楼盘销售一直不好,加上申请的6000万元贷款始终没有批下来,地产公司完全是靠各股东的私人资金维持运营。”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8月,我国房屋销售面积是竣工面积的2.17倍,市场需求旺盛。王梁钢回忆,正是这样持续升温的楼市给了夏兴隆信心,“他甚至不顾其他股东反对,执意投资网站。”
断掉的资金链
龙讯网在建设初期首次注资100万元,但迅速招聘600人、一次性租下4层写字楼、一次性购入服务器及硬件设备,使得李宋当时便隐约质疑夏兴隆“是否有足够多的资金支持网站持续运营”。
第二次注资顺利到账,却昙花一现般迅速消失。龙讯网员工透露,2008年1月3日,夏兴隆请来一名叫王文章的新股东,为公司注资900万元,使得公司注册资金增至1000万元,股东结构也调整为:王梁钢9%,夏兴隆(法人)0.5%,唐萍0.5%,王文章90%。
但一个月后,夏兴隆与王文章抽走了增资的900万元。记者欲通过龙讯网会计杨文志查清此事,遭到杨文志拒绝。杨表示:地产商的资金链确实有问题。
面对抽离资金的指责,夏兴隆予以否认。他的说法是,地产公司实际上为龙讯网注资共计2000万元,资金链出现问题是因为“楼盘卖得不好,资金被套住了”。但他不愿答复更多的注资细节。
2008年3月22日,夏兴隆终于“扛”不住了。他在网站上发表一条《龙讯网宣布破产开除CEO李宋发放员工拖欠工资》的声明,表示“由于龙洲集团主要赢利渠道——位于四川达州的房地产项目在国家信贷从紧政策的情况下,资金链大幅断裂,已无法再向龙讯网大规模注资”。
王梁钢则认为,关键问题出在“夏兴隆对房地产市场的期望值太高”,而“四川达州楼市备受‘拐点论’冲击”。
王梁钢清楚地记得,在“拐点论”被提出后的一段时间内,“一个买房的人都没有”。如今,因为受到龙讯网破产事件的影响,龙洲地产楼盘的销售更不乐观。
贱买资产填补空缺?
目前,龙讯网还拖欠服务器、计算机、网站机房托管、带宽等供应商的费用400多万元,加上大厦租金360万元和员工工资300万元,财务空缺共计1000万元左右。夏兴隆承认,他正在抛售自己在龙洲的股份。
当记者询问龙洲地产打算如何还清欠款时,王梁钢恰好被一条短信打断。他把手机递给记者,上边写着:“估计龙讯这次彻底完了,龙洲也很难翻身”。
4月2日,龙讯网员工告诉记者,工资已经在陆续发放,但对于整个财务空缺而言,目前龙洲地产可动用的资金依然是杯水车薪。
截至发稿前,龙洲地产将贱卖还是抵押给银行依然没有准确答案。夏兴隆仅仅对记者表示,4月15日他会专程到北京处理此事。
威格斯亚太区资深经理人KENNY:
中小房企并购潮将袭
■中国房地产报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内地许多中小房企面临贷款无门、资金紧张的境地,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存在倒闭的风险。您认为发生类似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KENNY:产生这个现象,主要由于企业自身对资金的控制能力不足,加上对后市过于看好而过度投资,一旦碰上市场震荡,资金周转便会迅速出现问题。
中国房地产报:您如何看待现在房地产开发商贷不到款这一现实问题的?
KENNY:目前国内缩紧贷款,是在为过热的经济降温。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国内房地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商百花齐放,有良莠不齐的情况是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故银行向开发商收紧贷款或严格执行贷款审批,从长远来说可降低银行坏账的风险,有利于金融及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收紧贷款的同时提高了企业进入房地产业的门槛,也可以淘汰一批根基较弱、开发能力不强的房企。
中国房地产报:香港的银行政策是否也同内地一样,对开发商的贷款严格控制?具体有哪些针对开发商的银行业务?
KENNY:香港的银行制度较为成熟,并已经建立起一套跟国际接轨的风险管理及贷款审批机制。基于自由经济的原则,香港银行没有一套特别针对开发商贷款而设的控制措施。所有开发商向银行贷款都依照各银行设定的标准审批。当然,实力雄厚的开发商较易获得银行贷款。
中国房地产报:香港中小房企的融资渠道有哪些?
KENNY:建立土地库是开发商成功的关键,所以买地去增加土地储备对香港地产商十分重要,在香港政府“高价出让”的土地政策下,一般中小型开发商资金不足,很难与大型开发商竞投土地。而且大型开发商在融资方面有较多优势,如可通过上市集资、发行债券、银团贷款等,甚至联同其他大型开发商合作发展大型项目。
虽然中小开发商筹集资金的渠道有限,但仍可以在市场上分到一杯羹。除了向银行申请企业贷款或建筑贷款(有发展项目在手)、引入合作伙伴外,本港有一些中小开发商原先是房产买卖市场上的独立投资者,因投资眼光独到善于“炒卖”,会在市场收购有发展潜力的整幢物业进行重建、改建,如收购旧商住大厦改建为服务式公寓,以较低成本和较短工期的优势赚取合理回报。
中国房地产报:结合香港经验,未来内地房地产市场走势如何?
KENNY:香港在20世纪60年代有数千家房地产开发商,至今只剩下数十家,成为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局面。相信内地规模较小、能力较弱的开发商会陆续被市场淘汰,但内地中小型房企都拥有一定的土地储备,只欠缺开发资金,所以它们会成为大型房企或外资的收购对象,一轮房企的并购潮在未来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