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分类: 建筑设计 |
最近,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著名设计师王澍设计的又一力作宁波博物馆,将逐步呈现其面貌。3月29日,宁波博物馆主建筑师王澍在宁波图书馆为当地市民进行讲座,解读宁波博物馆的重返自然之道。
将在8月竣工、12月对外开放的宁波博物馆,目前第三层施工外网也已经摘卸,雏形初现。舆论认为,整个设计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
“很美很宁波”
宁波博物馆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方式。主体建筑前的一片大水域横贯65米长、27米宽的主入口大通道。据介绍,博物馆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在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的情态。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界人士认为,现代博物馆不仅要具有功能性,而且要具有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是件特殊的“展品”。
而宁波博物馆这件展品体现的正是宁波历代的城市文化信息。宁波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宁波博物馆使用了上百万块旧砖瓦,在建筑界这么大规模运用废旧材料的尚属首例。”
其实,建筑师王澍对砖瓦一直都情有独钟。2006年他就曾用约6万块旧瓦创作了“瓦园”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弃用大理石、花岗石等常见材料,转而追求竹与砖瓦这些朴素常见的材料,是王澍“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下的一种选择,也是他一贯的设计风格。
博物馆的顶层则隆起5幢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墙面倾斜的独立建筑,露天大斜坡、通道、玻璃屋顶、绿化小景穿插其间,营造出宁波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将博物馆与建筑文化结合在一起。
“五散房”实验
有人说,要认识宁波博物馆,首先应该看看散落在中国美术学院内的“五散房”,这是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二期项目中的一些小实验。宁波博物馆再一次体现了文人建筑师王澍对传统建造工艺的偏爱,对古典的现代解读,对环境条件的尊重与思考,以及清晰的设计逻辑。
五散房是5个小的公共建筑,加起来面积才2000平方米左右。它所采用的墙砖,都是从老房子中拆下来的回收利用砖,而且采用了最传统的夯土技术。由于五散房各自担负咖啡馆、画室、茶室等不同的用途,所以也用了5种不同的建造方法。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特征。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作为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咖啡屋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而特别设计;茶室采用合院形态,其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王澍一直谢绝外界对这5个小房子进行采访,所以它们一直保持神秘的状态。直到2007年,一位建筑师到实地看过这5个小建筑,拍了图片上传到ABBS建筑论坛上,并管它们叫做“王澍在宁波的小品建筑”,这才激起讨论。可以说,“五散房”实验为宁波博物馆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实际经验。
王澍认为“五散房”能在业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是因为它完美地体现了可持续建筑的五项评选指标,还获得了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区奖项之一。尽管有人认为五散房“只能在园林景观小品中有土壤,在城市繁华的商业气息熏陶下没有多大机会生根”,但与五散房设计风格一脉相承的宁波博物馆却在宁波这块年轻建筑师的新实验田上生了根。
宁波在某些时候如同北京一样被赋予“建筑实验场”的定义。不同的是,它吸引的不是国际扬名的明星建筑师,而是中国优秀而年轻的建筑师。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马清运设计的城展馆与老外滩一起,被誉为宁波三大标志建筑。
尽管评论者并不一定具备比建筑师更高的设计水平,但往往擅长对建筑师的作品发出犀利的评判。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在中标之初,亦曾备受争议,有业内建筑评论人士认为,“王澍没有突破自己的设计风格”。对此,拍摄并上传了“五散房”照片的建筑师表示,没有亲眼看过王澍作品的人,往往很难充分感受其空间设计的氛围,只凭几张照片或效果图就对他人作品妄加评论是有失礼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