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运的顺义

(2008-04-04 11:32:34)
标签:

房产

分类: 城市人文
幸运的顺义      北京东扩、奥运会场馆建设、首都机场扩建工程、新国展落户安家、首钢冷轧项目进驻……当北京市顺义区与这些重大项目对接后,“利好”的叠加效应,加速转动了顺义新农村建设的车轮。

     也正因为此,这种独有的“顺义模式”引发了业界的极大争议。但不论争议如何落定,沾了北京城市化光的便捷模式,必然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标本。

 

幸运的顺义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何云云/文

 

       初春的空气里,还有些寒冷的气息。3月24日早晨9点,记者登上了开往北京市顺义区的直通班车,这一次是去寻找北京近郊的新农村,还原它们在记忆中的模糊形象。
   幸运的顺义    一路上,没有农田、没有村庄,北京近郊的农村场景完全没有了痕迹,只剩下笔直的高速公路和现代建筑,充满都市气息的城市化味道,一直蔓延到这里。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运动,早已在顺义展开。
       “顺义的新农村建设是他人学习不了的,同样,别人的经验,顺义也未必就能参考。”坐在顺义区宣传部的办公室里,李黎处长给记者点明了顺义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途径。

独有优势


        紧邻北京的优势,给顺义的发展带来重要节点: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地、投资260亿元的首都机场扩建工程、新国展落户安家、首钢冷轧项目进驻以及投资120亿元的现代汽车二厂开工建设……在这些大项目落地顺义所产生的“利好”的效应下,顺义自然而然地变成一个新农村建设不可复制的超级范本。
       “顺义的新农村建设目前基本是按照城市产业带动型、升级改造型、整理推进型和环境整治型这四种模式在进行,但是其中城市产业带动型是顺义独有的。”顺义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政策宣传部张部长这样评价。
          张部长所说的城市产业带动型,主要指的是依托新城建设和上面提到的重点工程建设及产业带动,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
        顺义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刘永发在回顾2007年顺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时曾用一句话概括,“城市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势头强劲”。
        仅此一种模式,2007年顺义区就完成枯柳村等9个村的拆迁工作,拆迁农民达4251户,拆迁建筑面积241万平方米,完成农转非1.2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68人,腾退出村址和原有企业建设用地7500亩。“在拆迁村庄数、拆迁户数、拆迁面积、安置人员等多项指标上,达到了空前记录”。
       除了上述大型项目的拉动外,各个村镇各自的产业发展也同步推进。位于顺义马坡镇的石家营村就是一个典型。
         作为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示范试点,石家营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招商引资25家企业,使全村160户、445口人中有200多名劳动力得到就业,2006年村里的人均纯收入为10831元。
        站在村中黄白相间的欧式风格门楼前,很难想象这里是一个村庄。村内道路宽敞平整,一座音乐喷泉坐落在文化广场中间,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喷出不同样式、高低错落的水柱。
  幸运的顺义      作为试点村,除了顺义区给予石家营村大力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外,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优势条件,2008年奥运会水上比赛项目将在顺义马坡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举行。伴随着该水上公园的建设,马坡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整体提升。距离石家营村1公里的奥运大道的通车,改善了周边交通情况,也吸引了不少企业的入驻。目前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在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找到工作。年龄稍大些的村民,如果想干也能找到做保洁、绿化等方面的工作。

 

顺义现象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顺义城区规模和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城区周边和产业发展区域的村庄逐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并且速度逐年加快,使一大批农民搬迁上楼,改善了生活环境。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85年至今20多年来,由于城市及产业发展,顺义区拆迁村庄达到22个,涉及到1.1万户3.2万人,拆迁面积343万平方米,农转非2.2万人,转工安置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6万人,腾退出土地4.6万亩,在此空间布局范围内建成住宅小区97个,建筑面积达到1060万平方米。
        李黎介绍,结合首都机场扩建、北京现代汽车扩建等重点工程的开展,顺义区新农村建设实施了货币拆迁和同步农转非工作。在涉及这些项目的新农村建设中,同步设有招聘会。经过培训或是符合首都机场、北京现代等企业要求的村民,优先进入以上企业工作。“目前顺义区在首都机场就业的人员,已经超过万人”。
在顺义的发展思路中,顺义重点新城建设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顺义区依托城市产业带动着力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但是这种独有的“顺义模式”也受到了业界的争议。更多的观点认为,这种沾城市化光的便捷模式,并不属于新农村建设的真正范畴。

 

链 接:

顺义新农村的四种模式

 

城市产业带动型

  幸运的顺义    涵盖范围:新城组团(空港区、中心区、河东新区)和四个重点镇(杨镇、李遂、高丽营、赵全营)中心范围内的村庄。

      建设标准:村民居民化,就业园区化,生活社区化,农村城市化。村庄整建制拆迁,农民转非安置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转非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就业;按照现代城市社区要求,建成功能齐全、设计新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金融、社区服务、行政管理和市政公用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社区,实现农民“工作在园区、居住在城区、生活在社区”的目标。

升级改造型

        涵盖范围:一般镇中心所在地的村庄以及规划保留、位于镇中心之外、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农户富裕程度较高的村庄。

         建设标准:规划建设符合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要求,民居设计合理,建筑风格富有特色,生产区与生活区合理分隔,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公用设施完善,有线电视、宽带网等市政管线进区入户;公共事业稳步发展,学校、幼儿园、活动站、商业及服务保障等功能齐全;社会保障机制健全有效,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达到90%以上。

整理推进型

      涵盖范围:新城规划区及四个重点镇中心之外,村集体经济有一定基础,农民富裕程度和自主参与积极性较高。

     建设标准: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对村庄的生产生活功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环境整治型

       涵盖范围: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弱,农民收入较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面貌较差的村庄。

       建设标准:重点进行村内道路、街坊路的硬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饮水安全改造。(
何云云 整理)

 

对 话

靠输血建设新农村不足取
——专访北京市顺义区区长张延昆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何云云/文

 

中国房地产报:顺义区作为北京三个重点新城之一,承担着“现代国际空港、区域产业引擎、绿色宜居新城”的城市功能。在顺义的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如何把握与顺义新城建设的关系?



张延昆:面对与新城建设的关系,顺义必须把新农村建设放在“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和区县功能定位的大局中来思考定位,以新城建设引领带动新农村建设。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张延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快生产力发展,只有农村的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建设。
       一味靠输血建设新农村是不能长久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每个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等实际情况不尽相同。究竟适合发展什么,从事什么产业,必须因地制宜。
      就顺义而言,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加经济总量、提高运行质量,进一步优化以临空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多产业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为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中国房地产报顺义今后将从哪些方面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张延昆:以打造临空经济功能区为中心,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以重点新城建设为引领,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为重点,加大向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以迎办奥运为契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文明乡风形成;以先进性教育为动力,提高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努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同时,积极推进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非,将其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新“城市农村人”的困惑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何云云/文

 幸运的顺义

     张强身上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遇见他时,他正在北京市顺义区里的街上等着拉活儿,与他相伴的是一辆蹬了5年的三轮车。北京初春的天气还是很寒冷,风很大。就在街心的拐角处,记者与张强开始了一段对话。
     张强告诉记者,他是顺义南彩镇俸伯村人,该村是一个离顺义区中心仅几站路的村子。尽管那里并非顺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但是像任何一个紧邻顺义区中心村镇的命运一样,村子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城市化改造。
      “我们已经没有地种了”,说这些话的时候,张强显得很无奈,言谈中丝毫没有变成“城里人”而高兴的意味,反而透露着失去土地的痛心。
        张强蹬三轮每月能有1200元左右的收入。其实张强原本可以像村子里的其他人一样,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到村工厂上班,实现就地就业。但是出于对工厂工作的不适应和对待遇的不满,张强选择了蹬三轮车。每拉一次活儿,起步价为3元。记者见到张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了,他当天的收入刚刚满20元。
       尽管张强对“新农村建设”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是他拒绝认为自己和新农村建设有什么关系。村子里近几年的变化,在他看来似乎也与新农村建设沾不上边。甚至当面对“你觉得自己还是农民吗”的提问时,他想想自己没有土地、没有固定工作的现状觉得很难回答。
       长期在顺义区内游走的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听说北京市内的房价已经每平方米上万元了?顺义这边的一个住宅项目每平方米也都9000多元了。”显然,他对这个问题更加感兴趣。
      其实,不管张强愿不愿意承认,他的生活都已经与顺义的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产业进驻,他现在已经不种地了,而他妻子在村里的开关厂上班,身份也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妻子的工资并不比张强低,夫妻俩一个月的收入在2500元左右,除了供两个读小学的孩子上学外,家里没有其他的花销。除此之外,村委会还陆续为村民上了大病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并发放合作医疗补贴。
       谈话间,一对青年男女走过来询问张强去顺义区中心某地的价钱,他们以每人3元的价格成交,张强拉上青年男女便向目的地进发了。
      很快,张强拉活的位置被另外一名三轮车车夫占据。这名车夫站在张强先前的位置上,等待乘客的出现。在顺义区街头,还有很多和张强一样靠三轮车营生的人,不知他们是否也是来自附近的村民,是否与张强有着类似的经历。

(注:图片均为中国房地产报摄影记者 张毅军/摄)

                                                  责编:龙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