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际热钱推动上海房价大涨?

(2008-04-02 15:23:06)
标签:

房产

分类: 政策时局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李子擎 上海报道

 国际热钱推动上海房价大涨?

近期上海房价反弹的速度令人惊讶。以中远两湾城四期为例,今年3月初的报价为21000/平方米;316日“上海之春”房展会开幕当天,中远两湾城四期的报价增长为22500/平方米;319日房展会结束时,这一报价就已提至23000/平方米。

中远两湾城并非个案。

据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多个楼盘上调了开盘价格,上调幅度1000~3000/平方米不等。网上房地产的数据显示,截至318日,上海一手商品房(剔除动迁配套房)的平均成交价上涨到13235/平方米,这是上海房价在215~21日跌破万元大关下探至9767/平方米后,连续第四周上涨,累计涨幅达到35%

而在今年2月份,“上海房价跌破万元”、“上海房价惊现拐点”的新闻还不断现诸报端。

上海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薛建雄对本报分析,2月上海房价的下跌,事实上主要与郊区小户型低价房成交比重上升有关。相对市场价便宜10%~20%的“四高小区”,成为拉低2月房价的主力,“实际上,从郊区到市中心,那些优质的楼盘价格一直在快速上涨”。

 

普涨酝酿

 

本报记者采访的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在“优质楼盘上涨”带动下,上海房价或许即将迎来新一轮的普涨行情。

据机构统计数据,在3月中下旬上海市新近开盘的15个楼盘中,与上批房源相比,以长宁古北的金色贝维拉等13个楼盘都在涨价,其中8个楼盘单价涨幅比之去年10月上调1200~3000元;剩下2个楼盘单价微调100元或保持不变。

在卢湾、静安和黄浦这三大高价楼盘林立的上海市中心区域内,三四万元的单价从未下调。戴德梁行住宅部董事伍惠敏分析,未来3年,上海新建商品房将仍然处于严重短缺现象。“内环内的供求矛盾更突出,距离楼市的供需平衡还有很长的距离。”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楼市的成交量也持续回升,日成交量在3月以来屡次突破千套大关。

另一方面,捂盘的开发商也开始集中推盘入市。根据上海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4月份上海将有33个住宅项目推出,其中仅黄浦、卢湾、普陀、闸北、浦东等中心城区就将有15个楼盘推出新房源。

开发商集中推盘,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大幅上涨。如此似曾相识的一幕,在2007年的上海也曾经上演。在经历了持续半年的调控寒冬后,20073月,上海楼市成交回暖。4月,一大批中心城区楼盘上市热销。而在短短七天的五一长假后,如梦方醒的上海人才猛然发觉,上海房价已经有了惊人的变化。

 

热钱袭来

 

今年以来中央力推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地方实施也初见成效,供需矛盾有望缓和。为何这一轮上海房价却仍旧蓄势待涨?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上海房价此轮反弹的原因并非周期性、报复性上涨那么简单,在其背后有着更为可怕的强大动能。

20083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破7.02,以7.0124创下汇改以来新高。至此,人民币在2008年的头3个多月内,已然升值近4%

人民币的“疯狂”升值相应带来的是“热钱”更为疯狂的涌入。相关统计显示,20081~2月份,中国外汇储备创纪录地激增了1189亿美元,其中能够理解为FDI和顺差的仅471亿美元。而无从解释的717亿美元则基本可以认定是冲着人民币升值而涌入的“热钱”。

318日,美联储再度降息75个基点,中美利率倒挂的差距进一步加剧。国际“热钱”一方面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吸引,同时还能享受到利差带来的收益。分析人士就此指出,在汇差加上利差两相作用下,“热钱”将持续大量流入中国,从而进一步加剧国内的通胀压力,“房价必然也将被这一不可操控,也难于抗拒的巨大推手推进向前。”

但也有业内人士就此提出不同意见:受次债危机影响,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高度紧张,急需资金。而由于在股票大幅下跌时,如果不能及时追加保证金就将被强行平仓。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热钱已自人民币升值中获利后,将不得不从全球其他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抽走。

“如果大量热钱由此退出,房价就还将有一波快速下跌。”这位分析师进一步表示,“上海作为热钱最为热衷的国际性城市,将首当其冲。”

另一位机构分析师表示,除了热钱卷土重来的猜想,建材物价的上涨也会转移到房价上。此外,股市连连下跌,资金转移至楼市也可能是导致上海房价反弹的重要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