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房地产报
中国房地产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112
  • 关注人气:5,7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交通对话城市

(2008-03-13 16:05:48)
标签:

房产

分类: 城市人文
交通对话城市
 主持人:交通与城市规划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但早期的土地规划由于没有把交通与规划联系起来,进而造成了现在包括交通在内的各种城市困境。你认为当前是否应该推行由交通引导城市的规划思路?

交通对话城市 易道公司亚洲区主席 乔全生:交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应该跟城市紧密连接,互相吻合。现在的问题不是交通与城市谁引导谁,而是交通和城市规划怎样去互相表达彼此的需求,解决功能上的问题,同时提升一个城市的质量。
        交通与城市规划最大的问题就是二者各行其道,交通没有引导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也没有把交通问题考虑清楚。
        对于新城来说,每规划一个新城之前都应该先有愿景和抱负,要先确定做什么样的新城。如果城市是以绿色生态为主,就应该是适合居住的交通系统,比如步行系统多一些。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谈交通和规划,一个城市的发展远景反而谈得很少。
交通对话城市 金地集团设计总监  王强:在城市规划初期必须考虑交通问题。举例来说,深圳是分中心建设的,有罗湖、福田、南山3个中心,3个中心的就业、生活都相对独立,都能吸纳本区的人。但北京就是个“大圆圈”,大伙都去中心上班,早上都进来,晚上都出去。所以,深圳上下班高峰期,也可以保持60~70公里/小时的车速,而这在北京根本不可想象。
     城市中心分散,主动设立新的城市中心,对缓解交通和过密型城市有很大的帮助。
      按照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分中心建设是迟早的事情,滨海新区就是非常典型的就业和生活中心。对北京来说,在规划上优化中心区的交通系统是最重要的。

交通对话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  石楠:我不赞同交通引导城市发展。交通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从专业角度说,交通本身要适应土地的利用性质。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会产生不同的交通量,如工业区货运交通较多,住宅区可能就是步行系统;反过来,交通的结构不一样,土地利用性质也不一样,产生需求也不一样。
       现在出现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交通本身的建设没有与土地规划相结合,里外两层皮,交通做交通的,规划做规划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我国的交通管理体系也有问题。在欧洲,几乎所有城市的火车站都在市中心,跟地铁无缝连接,非常方便。而在我国,火车站和地铁站间还隔着些大广场或综合性大楼,而且我们的铁路和地铁由不同部门分管。交通就是交通,不要牵扯太多其它的东西。

交通对话城市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刘辰  主持人国外专家曾建言,如果不想让道路拥挤,可以让驾车者转向其他交通工具。近几年中国私家车飞速增加,要解决交通问题,规划者们应该让开车变得更便利,还是更难?



王强:我国的城市规划都是从旧城区开始做的,包括北京老城扩出去的模式。整个道路规划和西方不一样,西方在规划初期就有了汽车文明,当时就考虑了汽车的因素,而我们是从马车时代直接到了汽车时代。
        汽车不光能给购买者带来交通上的便利,而且是身份的象征,这就对城市提出了很大挑战,最早的扩路是绝对扩宽,最后发现路越宽车越多,最后还是堵在一起。所以,参考欧美其实没有可操作性。
        倒是我国香港的做法值得借鉴。香港的路很窄,中环那边最多也就是双向6车道,但也井井有条,很少见到塞车。即使上下班高峰车行缓慢,但很少堵着不动。这是因为香港有很多单行道,单行道就不容易塞车,且交通管理法规非常健全。
        我们目前在做一个旧城改造案例,和香港的一个交通分析机构合作。他们很讲究车流交叉,尽量增多单行线,开车开过了可以兜圈,但就怕掉头,一掉头就容易拥堵。这是毛细血管效应:毛细血管不阻塞,大动脉就不阻塞。

交通对话城市
乔全生:这个问题的思考方向并不是让开车变得更难还是更容易,也不单纯是道路宽窄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你有车但不代表需要天天开车上班。在城市里,你有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选择。控制买车行为肯定是比较极端的方式,应该更多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层次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是政策层面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城市规划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更清楚的政策扶持。
       在新加坡,买车需要付更高的牌照费、过路费。在西方国家,还有一种辅助系统,叫car pool(汽车合用组织),上班进城的时候,要求你的车子上至少坐3个人,这也是在提高汽车的使用效率。出于健身或绿色生态的考虑,美国很多年轻人骑自行车上班,这些做法都是可以被推广的,但是配套的硬件和软件要跟上。
        都市的道路应该是人性化的,有很多的人行道、很多的网格状布局。但现在我们的道路是一种快速汇流的方式,反而对城市机理造成了破坏。
 
石楠:长期的解决办法是修建轨道系统,短期的办法就是提高开车成本,同时通过政策调整、改善公共交通环境。
     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最重要的是解决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现在北京公交已经有很多政策调整,包括票价问题、轨道建设,大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只靠私人交通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这在国外是早已得到印证的。
 
 
融合最美
交通对话城市
主持人:北京这样历史感厚重的城市,其历史建筑与新生代建筑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搭配最为理想?



乔全生:建筑应该有一个融合的状态,但融合也要有主次。你可以看到罗马、巴黎这样的城市,老区保留得非常完整,但也有“蓬皮杜”这样新式的东西。
         这个问题有时要让历史来评论,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应该是包容的。北京也应该有很多空间,容纳不同的建筑与人群。越是文明的城市越应该有多样化的形态,这才是真正健康的表现。
         老建筑能够很好地再开发、再利用,新建筑能够让人看到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才是真正鲜活的城市。新老并存,应该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
  
王强:对于老城,如果只把它“罩”起来,没有新的运营模式,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只会显得做作。也没有必要隔开,北京也无法隔开。
      老城不是不可“动”的。在欧洲,老城中新开了很多咖啡店,一样很融洽。在美国芝加哥,1910年的建筑和2003年的建筑放在一起,仍看上去很协调、漂亮。
石楠:融合的城市格局是最自然的,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是“四世同堂”的模式。

主持人怎么评价北京的规划和城市空间布局?是否有不妥之处,如果有的话,应该如何补救?

乔全生:现在来评价北京城市规划的正确性已经不重要了,关键要看下一步怎么走。
       北京下一步的规划是“两轴两带多中心”,西边更多的是文化性元素,东边更多的是商业,这样就很好。越成熟的城市就应有越多精致的小空间。关键在于怎么把这些小空间做精彩。
       现在的问题是大的框架有了,但还需要往框架里添加元素。总体来说,我对北京市规划的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现在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时期。

王强:即便有一些不妥之处也是无可奈何的。当初元大都的规划也是很美的,在那个阶段看也是对的。现在生活状态不一样了,但不能就此认为它是错的。
       在1990年时,比尔·盖茨还说过,1G的硬盘对计算机来说足够了呢。所以,现在考验的是职能部门的能力,能不能妥善地解决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当然,城市是有自我更新机制的,那现在是否在这么做呢?
        假如一个地方密度太大,有一批旧城在里面,拆了旧城,有几个人会建公园?建公园是不考虑收益的,但现在几乎100%的是在建写字楼。假如所有的决策机制都以商业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城市更新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其实,在商业最大化的驱动下也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把损失减到最小。比如香港的建筑密度很高,但中环并不觉得很堵,因为香港的建筑加工层下面全部开放,市民可以在下面休息,这就是一部分利益还给市民。

主持人在一些旧城改造案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交通拥堵、居住环境恶劣、新老建筑不和谐等等,应该优先解决哪个问题?

王强:旧城改造最重要的一点是条件成熟可以做,不成熟就坚决不要做。并且旧城改造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政策扶持。
         一般来说,旧城在城市中心区,改建意味着开发商某些地方用不了。但对开发商来说,黄金地段一定要产生最大的效益,在旧城改造中,要产生最大效益,就一定要为这座古城埋单。本来赚10亿元,现在少赚4亿元,开发商肯定不干,所以要有政策补偿才能把旧城改造好。
          此外,旧城改造首先要解决运营问题。改建一栋楼就是几十亿元,所以一定要成功。一旦失败,市民就回不来了。其次才是具体业务问题,怎么能住得更舒适,环保、交通、城市更新都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
 
 
市民也规划?
交通对话城市
主持人是否应该让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过程吗?

乔全生:市民应该参与,但重要的是,市民应该是被引导或者被教育,不能让对状况不了解的市民来参与。尤其在中国,市民的许多想法也有合理性,但市民的想法和专业的思维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我觉得不能马上让市民参与,因为大家还不真正了解整体情况,反而会降低整体效率。
         在中国的建设中,最被世界津津乐道的一点是它的效率。但在这个高效率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如果只是为了参与而参与,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我们的领导都还在学习,怎样引导市民去看他们的城市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王强:我不建议市民参与规划过程。市民有知情权,但不具备专业知识,应该先由专家正确引导市民。
石楠:新的《城乡规划法》在鼓励、保证市民参与这方面已经有所体现,方案需要公示,要经过市民的讨论和同意,这是一种进步。但市民也需要正确的舆论力量引导,因为市民还不具备专业知识。市民的想法要得到具体的论证,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由于市民不了解具体情况而提出的,最后都要有个结果。
主持人2001年,维基百科改为让网友可以自行更改和丰富词条定义的模式,网友可以建立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这样几年后它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快的实时更新知识库。在城市规划上,也可以作类似的应用吗?我们能去构造一个“维基城市”吗?



乔全生:什么事情都是有第一次的,我觉得“维基城市”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个非常有趣的概念。但关键要看市民的知识水平到达了什么程度。如果是谈生活等技术性比较低的话题,可能比较容易。
        但如果我们谈专业性强的话题,例如城市规划和设计,这种专业知识仍然掌握在小范围的人群中,如何引导更多的市民了解专业知识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王强:这个概念很有意思,但网站构建毕竟和城市规划不一样,由没有专业知识的市民来讨论,可能很久都讨论不出来,这样效率太低下了。
 
                                                 责任编辑:龙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