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产经/公司杂谈 |
分类: 建筑设计 |
据《中国房地产报》见习记者 符冰群 北京报道
在一栋写字楼里,常用的市政供暖供电系统,被独立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天然气替代,整栋楼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50%,这样的写字楼如今已从科学设想变成现实。
据记者了解,目前正处于施工准备阶段的北京市太阳能产业联盟(BSIC)办公大楼,将成为北京地区首例“太阳能技术联合体建筑”的可复制样本。该大楼将于2008年年底投入使用。
技术可复制性为前提
BSIC办公楼的太阳能技术产品是以“可复制性”为前提的。
12月20日,该项目的总工程师罗赞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项目的建筑能源系统设备配置优化、简单,投资较少,经济性较好,只要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又有天然气供应的地区即可推广使用。”这就克服了以往太阳能技术的地域限制,该楼的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可复制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在BSIC办公楼中,不同的季节,太阳能集热系统拥有不同的用途。在冬季,太阳能热水器可为建筑供暖,遇上太阳辐射不充足时,天然气将作为补充;而在夏季太阳辐射比较充裕,太阳能热水器在为大楼提供热水的同时,还可以为溴化锂制冷机组提供动力以制造冷源,即太阳能制冷。
罗赞继介绍:“我们有一款最新的产品梅花聚能管热水器,它比一般的热水器提效10%~25%,但考虑到它的使用成本比一般的产品高出2%,普及性不强,就没有使用,而是使用了最常见的太阳能集热系统。”
此外,该办公楼配有太阳能集热的整套运行系统,与补燃式溴化锂机组、空调水系统相结合设计。在设备上,装有冷却塔和跨季节储热水箱。室内的新风系统也是由太阳能集热设备来提供动力,经换热机组与卫生间的排风管换热后,新风以可调试的温度进入室内。
而在整个建筑的外部,5kW的太阳能光伏组件与建筑向阳立面结合,为大楼提供夜间景观照明。部分窗框采用了太阳能真空管集热器模块组件,这些真空玻璃管作为装饰材料与建筑融为一体。作为太阳能组件,既可作为新能源组件提供后续能源,又可作为建筑构件与建筑相结合。
BSIC办公楼除办公室、会议厅和展厅之外,也有不少客房是按照标准住宅来设计太阳能系统的,所以它的可复制性可延伸到一般的写字楼和住宅。
三五年内可回收成本
事实上,BSIC办公楼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并实现综合利用,并非是首创。
2003年8月,北京天普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建于其厂区内的奥运科技专项新能源示范楼项目已投入使用。天普公司总经理程翠英表示:“作为奥运科技的专项示范项目,其一次性投资成本较高,能源系统的设计、配置也比较复杂,一般的写字楼和民用住宅都不适用。”
BSIC大楼能源系统配置简单,只使用太阳能和天然气,其一次投资成本较低,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比前者较低,利于推广复制。
2004年底完工的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办公楼也是专为太阳能利用而建的,在建设时全部围绕与太阳能设备结合而进行的。此办公楼也是奥运会的一个示范先导工程,太阳能光热部分的前期投资就达200多万元,光电部分的投入更是超过了500万元,每套控制系统的投入在5万~6万元。
由于是奥运试点项目,这些工程大部分都得到国家相关基金的补贴,而对于大面积的推广而言,它们不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都存在瓶颈。
不过与常规建筑相比,BSIC办公大楼的前期投入每平方米要增加200元,但从长期角度考虑还是比较划算:由于建筑物在使用中的能耗占到整个建筑耗能的30%~40%,前期增加的设计和建造成本在建筑物投入使用3~5年后便可收回。
“这是一个‘先抑后扬’的长期投资。”程翠英说。
链
BSIC办公大楼的建设单位为北京天普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该项目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工业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共有六层,其采暖、空调、热水和部分办公用电主要来自太阳能,天然气为辅助能源,照明用电为常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