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张媛媛/文
日前,十七大代表、宿迁市市委书记张新实针对一二线城市土地拍卖“天价”频出的现象,在新浪网发表博客称,在大城市动辄用几十亿、上百亿元圈地的一般都是上市的大型房地产公司,他们通过股市融资,再去土地市场圈地,拉高价格,风险不言而喻。
张新实所说的正是目前房地产业“面粉贵于面包”的怪现状。特别是近3个月来,这种现象尤其明显,覆盖面已经超出广州、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成都、长沙诞生“地王”的频率有过之而无不及。先是7月底,北辰和城开两大地产国企巨头在长沙制造出全国单一地块总成交价92亿元的纪录;紧接着,九龙仓以8800万一亩,总价72亿元的价格获得了成都市中心80亩的土地………
事实上,地价飙升自招拍挂政策实施以来,就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不是什么大新闻。但是仔细观察此轮荣升“标王”的企业,无一不是上市房地产公司。这也就意味着,它们不同于先前疯狂拿地不计成本的顺驰,每一个决策都是通过董事会讨论决定并受到公众投资者的监督,不至于太过盲目和非理性。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地囤积地块、等待升值,它们大可去寻找更大、更廉价的土地资源。成都72亿“囤”80亩土地,显然不是“土地银行”囤地增值的动因。
那么这背后的推动力到底在哪里?笔者上周参加一个小型会议,一位正在谋求上市的地产商,感慨“现在是股市和楼市对赌的时代,所有的游戏规则都将被重新设置。如果上不了市,拿地都将是一句笑谈”。谜底随之破解。
当前中国整体经济高位运行,股市畅旺,以土地为题材的房地产上市企业一旦拿到某热点地区的“标王”,头顶骤然出现光环效应,疯狂的股民便一拥而上,自然抬高了公司的身价;这厢,房企再搞个增发、扩股,高达30甚至50倍的市盈率,股价也会应声而起,瞬间便可为该企业高价买地付出的筹码“埋单”。它们实际上在利用当下牛市中股民的钱来买地,花大价钱买地只不过是房企在利用土地储备的题材炒作而已。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上市房地产公司已合计融资超过1000亿元。地价增加一倍、两倍甚至更高,相比于高企的市盈率并不吃亏。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样一来,惨的就是那些没有上市的中小房企。一个区域如果出现了“地王”,该区域的周边地价自然会被重置,从而拉高整个区域的地价。它们再试图拿到地就要付出比先前更昂贵的代价。与此同时,由于拿地成本已经在股市上兑现,房地产公司自然也不会热衷于立即将面粉烤成面包,那些承担建筑任务的项目公司自然就苦不堪言了。
不可否认,这个危险游戏的背后孕育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这种上涨不是因为正常的供求关系而致,而是以资本游戏重置地价、人为抬高地价,从而加剧房价上升,甚至导致房价出现虚高,这大大脱离了真实市场需求。这种非理性繁荣倚靠资本市场的永久性畅旺才能保障。一旦泡沫破灭,众多地产股投资者将不得不和发展商一起共担损失,甚至拖累整个大盘。
可喜的是,监管层已经看到了危机背后的风险。据悉,日前证监会已经在严格审查地产企业的上市申请,华远地产借壳SST幸福的上市方案也在不久前遭到否决。
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超出了成本、利润、产品竞争的阶段,进入了资本竞争阶段。除了品牌带来产品的溢价之外,资本的溢价现在已经完全表现出来了。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资本游戏。
毕竟,“面粉”终究是原料,“面包”才是最终的市场需求,面粉最终还是要烤成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