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楼德昇 香港报道
国庆前后,香港联交所成为了内地房地产商的“黄金周”之旅的目的地。
从9月28日至10月9日,远洋地产、SOHO中国、中国奥园三家地产商接连在香港联交所挂牌,其密度创下了内地地产企业香港IPO的新纪录。据估算,这三只新股冻结资金总额达到6500亿港元。三家地产公司10月份在香港招股的总集资额将超过550亿港元。
而9月中旬恒生指数在香港地产股继续上涨的推动下连续刷新历史新高,地产分类指数也成功突破30000点大关。
9月28日上午10点,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远洋地产,3377.HK)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以10.8港元强势开盘,似乎并未受到早间央行与银监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的影响,其后一路冲高,盘中高见11.28港元,较其7.70港元的招股价上涨75%。
远洋地产执行董事兼总裁李明表示,根据远洋地产的战略计划,此次上市后募集到的119亿元资金绝大部分将用于现有项目开发。而从7月份起至年底,远洋地产旗下位于北京、天津、沈阳、大连、中山5地的8大楼盘将相继开盘,逐步推向市场。而来自远洋地产数据显示,目前,公司在北京、天津、沈阳、大连、中山等城市共有21个开发项目。
榜样的作用
“海外上市将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下一阶段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表示,在经历了持续两年的调控后,中国一批优势的地产企业已从竞争中取胜,并得到海外资本市场的青睐。
连续两年的调控,使中国房地产企业经历着新一轮洗牌。当一些巨型地产企业成功通过各类融资手段,获得巨额资金后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时,一些尚未实现上市融资的企业不得不面对被逐渐蚕食的局面。
4月20日,碧桂园在香港IPO,融资148亿港元,此前冻结资金3330亿港元,共68万港人参与申购,被市场形容为“万人空巷”。
8月5日,碧桂园公告称,截至7月末,公司总土地储备量达到45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成为中国最大“地主”。仅7月一个月时间,碧桂园就增加了1542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占到公司总储备的34%。
受到鼓舞的内地房地产企业正在用行动做出回应。
据广州媒体报道,包括恒大、时代地产、广东珠光集团等,均计划登陆H股市场,广东地产商再次集体向香港资本市场进发。
远洋地产、SOHO中国IPO融资均超过了百亿,无疑增强了房地产商的想象空间。
在目前流动性较强的金融市场,地产股是投资者相对看好的市场之一。
另外,旨在放开内地投资香港股市的“港股直通车”启动在即,打新股的投资者看好未来新股在市场上的成长空间,而内地一路上涨的地产行情更是其看好地产股的产业基础。
通过在港上市,可以建立一条通往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通道,以此筹集大量资金扩充土地储备,为公司在今后的行业洗牌中赢得优势。
香港证券市场和投资人对房地产概念比较认可。而且,选择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增发、配股等再融资相对内地A股市场也更为容易。“香港资本市场对内地房地产企业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环境,对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当认可。”中信证券一位分析师说,因为在香港,几乎所有的超级富豪,都是靠房地产起家的。
此次3家IPO的公司,其机构投资者中不乏嘉里集团郭鹤年、新鸿基地产郭炳湘等这些香港地产大亨。
决胜未来的力量
资本与土地成为房地产的关键词。中国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关系从未像现在这般紧密。
今年以来,央行多次加息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信贷政策不断收紧,对资金要求十分高的房地产企业遭遇了一次资金的考验。也推动着地产企业加快上市的步伐。
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房地产市场前景看好使地产公司受益。
“特别是资源型地产公司会因人民币升值而增强企业开发动力,包括加快拿地和大力开发商业地产进行持有经营,以此扩大公司市场份额,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一位证券分析师表示。
内地房企纷纷赴港募资,是为将来的“圈地战”打好基础。内地房产股在过去一年里不断吸纳土地,对资金的渴求也更为迫切。
数据显示,由于央行对于房地产等行业银根的收紧直接限制了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正在向上市房企尤其是大型房企“主动靠拢”。
对此次IPO的3家公司而言,“决胜未来”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上市房地产公司已合计融资超过1000亿元,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化解了困扰多时的资金和土地两大难题。充足的市场流动性,火热的股市,使融资不再困难,大量的土地储备,让上市公司在股市上更增身价,再融资也是易如反掌。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在建行上市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因为房价已很高,房贷业务目前存在风险。作为最大的个人房贷金融机构,显示了谨慎的态度。
如何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是对房地产行业的真正考验。
SOHO中国在香港挂牌上市,计划全球共发售约15.5亿股,募集资金最多可达128.6亿港元。
SOHO中国将把大部分集资款用作:1.收购未来的前门项目的资金,该项目正在按正常程序等待政府审批;2.为开发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建设光华路SOHO、三里屯SOHO项目提供资金及偿还债务;3.为可能收购前门项目的11块地块提供资金;4.为未来购买新项目提供资金;5.运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