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章林晓:当心中国地产泡沫的证券化

(2007-09-25 15:14:07)
标签:

房产/置业

分类: 新闻人物
章林晓:当心中国地产泡沫的证券化
 

        最近几天,接连有业内外人士同我谈起房地产企业到股市圈钱的问题,对此我说:我们务必要警惕“一手圈钱、一手圈地”这种“地产泡沫证券化”扩张模式放大我国金融风险。

       世界上哪来只涨不跌或只跌不涨的行情?在房地产市场第一线跌打滚爬的开发商,显然已意识到了这种风险。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曾说过,中国楼市已经出现泡沫,泡沫早晚会破裂,万科已经做好应对准备。如果说,万科用来应对泡沫的锦囊妙计,当时我们还无法探知的话,那么,现在万科已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万科应对泡沫的锦囊妙计之一是什么了:“一手圈钱、一手圈地”的扩张之路。而且从发展态势看,现在掌握这招锦囊妙计的并非万科一家,有些房地产企业比起万科来说并不落后。

     当前股市大牛,一方面给开发商圈钱创造了大好良机,另一方面开发商凭借圈到的“金子”增加了豪赌新地王的底气。而频频面世的新地王,一方面无疑给地产股打了兴奋剂,增加了开发商在股市圈钱的便利;另一方面,开发商凭借圈到的更多钱,豪赌出更高的新地王。如此周而复始。

       据《中国房地产报》93日报道:“截至8月中旬,近3个月以来7家上市房企已经在15个城市投入超过300亿元,储地超过1000万平方米,而这一轮的圈地热潮还在迅速蔓延。”在圈地热潮的背后,则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圈钱热浪”,“房地产上市公司今年以来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和配股等方式融资金额合计达1149.45亿元。”

        房地产公司在股市的圈钱行动,就相当于美国发放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把次级抵押贷款“打包”证券化,即以发行债券方式将“地产泡沫”卖给各类投资者。如果说,美国次级贷“打包”证券化放大了美国次级贷危机在全球的影响,那么,“地产泡沫证券化”无疑放大了我国房地产泡沫风险。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我国金融、股市将面临灾难性的影响。

          当然,对此持不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当前尽管不少地产股的市盈率已经高得惊人,但由于上市房地产企业具有大量土地储备,因此未来业绩高成长依然可以预期;二是房地产企业上市圈钱是一种直接融资行为,无疑拓宽了房地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避免了风险过分集中在银行。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持“房地产企业具有大量土地储备,因此未来业绩高成长可以预期”这种观点的人,错就错在没有认识到,房地产泡沫从本质上讲就是地产泡沫。学过财务的都知道,房产和地产,完全是两回事。房产,也就是地上建筑物,属固定资产。固定资产需要提取折旧,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贬值。而地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地使用权,则属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同固定资产有一个很大区别,就是无形资产不提折旧,而实行摊销,但可以通过评估和交易重新恢复。我们平常所说房地产增值,从本质上讲,其实是地产的增值。泡沫产生于流动。房地产流动得越快,房地产泡沫变化也就可能越大。房地产泡沫虽按其表现形式可以有多种,但其本质就是地产价格泡沫。因此,一旦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土地储备越大的企业就是蕴藏风险越大的企业。

         其次,持“房地产企业上市圈钱这种直接融资行为可避免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这种观点的人,错就错在没有认识到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如果从静止、孤立的观点看,这种“一手圈钱、一手圈地”的扩张模式,确实避免了风险过分集中在银行,但从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银行真能因此而“置身事外”了吗?这种扩张模式由于缺乏有效评估和监管,不可避免存在着道德风险,这充分反映在这些房地产企业在竞争土地时的豪赌。于是就出现了“槌声一响,房价乱涨”的现象,有许多楼面地价甚至已超过了其周边的在售房价,此时周边楼盘紧跟着涨价便成了最“理智”的选择。此时,银行能置身事外,不给这些“房价乱涨”的楼盘放贷吗?

          央行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户贷款持续增加,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扩大,由一季度的50%左右逐渐提高到目前的80%,而个人住房贷款是“最大功臣”。如据央行上海总部910日发布的8月份信贷运行报告显示,今年前8个月,上海中外资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2018.4亿元,超出去年全年新增贷款160.7亿元。其中,当月中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猛增71.3亿元,比7月份多增12.6亿元,创2005年以来单月增量新高。值得警惕的是,当月新增个人消费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量的99%,而房贷占到了90%之多。

           美国次级贷“打包”证券化放大了次级贷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企业“一手圈钱、一手圈地”的扩张模式与此类似,存在着放大我国金融风险的危害,对此不能不加以警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