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张媛媛
北京报道
8月8日,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首创置业发布公告表示将正式回归A股。
这是继2004年后首创再启A股回归计划。公告中显示,首创拟发行不超过14亿A股新股,占扩大已发行股本的40.84%。以当日H股收市价4.85港元计算,集资约68亿港元。
“9月份是赶不上了,没有那么快的。”
首创置业助理总裁胡卫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9月27日将召开股东大会,一切要等开完会后才能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资金渠道紧张的首创而言,回归实属“华山一条道”。“自‘限外’之后,第二大股东GIC(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公司)对地方公司直接投资便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此举正是打通了GIC向首创的‘输血’通道。”业内人士表示。
资产包之谜
首创置业是继上海复地(2337.HK)和富力地产(2777.HK)之后,又一家谋划“回归”之路的房地产企业。
公告中显示,拟发A股所得款项,将用于集团的物业发展,其中包括北京国际中心、北环中心、天津滨海新区住宅项目和成都东三环路住宅项目。据悉,上述项目的资金需求额近60亿元。同时公告中声明,若本次发行A股的实际募集资金额不足以支付上述项目的投资金额,不足部分则通过利用内部资源和银行贷款方式自筹解决。
据悉,中信证券是其回归A股的保荐人之一。中信证券内部人士表示,早在年初就在积极着手制定相关方案了。
关于具体回归时间表,此前有媒体报道,首创的A股回归计划最快将在9月份成行。但胡卫民表示:“9月27日召开完股东大后,才能递材料。另外还有一个严格的审核过程。哪里有那么快?中移动、中石油都在排队呐。”
此次回归的资产包中资产一直是个谜。“首创置业此次回归A股的资产规模应在60亿~80亿元人民币之间。此项资产不仅包括首创置业旗下项目,很可能还会注入母公司首创集团直接投资开发的若干房地产项目。”国泰君安地产行业分析师张宇表示。
目前,首创置业旗下有大约十几个地产项目,公司的土地储备近600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其母公司直接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就有5~7个。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其中少量为在建项目,更多是住宅土地储备,此外还包括今年早些时候集团在海南等地获取的大幅土地储备。
此前首创集团刘晓光曾积极谋求以首创集团而非首创置业为实体介入地产项目的开发,着眼于将把项目逐个做成熟之后,选择装入上市公司或进行海外私募。此后,该计划停滞。
如今,首创置业选择回归A股,选择将首创集团的优质资产装入似乎也在意料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首创置业此前已与Pearl订立认购协议,由后者认购最多376222000股新H股,若该认购协议在A股发行前完成,首创置业的股本结构将变为:非上市股份占比25.81%,H股占比37.06%,首创集团持有A股占比8.49%,公众人士持有A股28.65%。若加上首创集团持有的非上市股份,大股东首创集团在首创置业中的实际拥有股权比例为37.57%。
绕开结汇难题
“早在2004年首创置业就启动过A股回归计划,但后来不幸夭折了。”胡卫民透露。
2004年2月,首创置业香港上市刚刚半年有余便公布了A股发行计划,意欲筹资30亿元人民币,不料,5个月之后,公司接到证监会口头通知,其发行A股申请没有获得接纳。
据悉,扼杀此次A股计划的原因除了证监会放缓新股发行节奏之外,与阳光股份(000608.SZ)的母子公司同业竞争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彼时,作为阳光股份的大股东,首创置业为了避免同业竞争的障碍,把阳光股份26.6%的股权中的15.5%转让给北京燕赵。
但随后遭遇证券监管,首创置业却未能成功上市。随后,阳光股份向新加坡GIC旗下的RSPL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2亿股,GIC借此成为阳光股份第一大股东。事实上,对于首创置业而言,回归A股却是打开融资通道“不得已”的路径。
据悉,2003年成功在香港IPO(股票首次上市公开发行)之后,首创置业的融资行动,多是通过其第二大股东GIC(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公司)对各个地方公司的直接投资完成。
但根据有关监管规则,内地在香港上市公司不得发行公司债券,增发股份也需要经过内地、香港等多个主管机构的批准。“这为首创置业融资制造了很大的难题。”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张宇表示。
与此同时,国家商务部和外汇管理局对“限外”的规定,无论方式还是手段都越来越严格,尤其在结汇环节。在此之下,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通过香港的“绕道”投资,从审批手续到具体执行中都存在颇多难题。更有业内人士表示:“不用人民币支付的投资很难兑现现金。”
“在这个时点上,首创选择重回A股不仅可以增强融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旦国内A股上市,GIC和其他外资机构可以通过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来购买首创置业在A股的股票,绕开不能结汇的问题。”张宇分析认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