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王晓伟
北京报道
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荣盛发展”)冲刺IPO的愿望再次破灭。
6月1日,中国证监会网站上发布补充公告称,鉴于荣盛发展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第54次发审委会议对该公司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
2006年7月7日,荣盛发展作为IPO解冻之后首家冲击IPO的房企,颇受业界关注,可惜出师不利。
相比第一次发审委明确表示“未获通过”的结果,这次荣盛发展干脆就被剥夺了过会的资格。
据了解,荣盛发展相关人士目前正在北京处理善后事宜。
发展所需资金缺口较大
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迫不及待地两次作出上市申请,说明荣盛发展对融资非常迫切。这一点得到第一创业证券相关人士的认可,“像荣盛这样的成长性很好的企业,肯定希望融到更多的资金”。第一创业证券是荣盛的上市保荐人。
这家位于河北廊坊的民营地产企业,经过10年的发展,已在河北、江苏、安徽等省的多个中等城市开展了房地产开发业务,拥有土地储备规划建筑面积283.19万平方米。去年5月间,公司将注册资本增加至3.3亿元,并于11月11日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据悉,荣盛发展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冲刺A股。
第一次过会失败后,荣盛发展调整了其发行策略,拟发行7000万股新股,发行后总股本为4亿股。相比去年首发申请的1.1亿股,虽然减少了发行股数,却增加了筹资金额,募集资金由上一次的3.69亿元增加为8.63亿元。但由于发行股数不足1亿股,上市地点也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改为深圳证券交易所。
据了解,荣盛发展此次募集资金将投向其在江苏徐州、安徽蚌埠以及河北廊坊、沧州的房地产项目。但上述四个项目的总投资需要20.35亿元,8.63亿元的募集资金对于荣盛发展来讲远远不够。
荣盛发展的一系列财务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公司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31,400万元,长期借款为49,5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71.07%(母公司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2.58亿元。
对此,荣盛发展并不讳言,“现金流量压力主要源自购买经营必须的土地储备,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加大,后续开发还需投入资金,公司可能面临因资金周转速度缓慢而导致的现金流量不足风险。”
碰壁悬疑 荣盛三缄其口
去年IPO未获通过,负责上市事宜的荣盛发展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李喜林将原因归结于荣盛发展地处河北的中小城市,知名度太小。
接近荣盛发展的人士指出,荣盛发展第一个过会被否决的原因主要还是对证监会的文件理解不准确。荣盛发展计划将一部分募集资金用于归还贷款,导致了最终过会的碰壁。
但对于“IPO不能用于偿还贷款”这一点,证监会并无明文规定。中金公司房地产分析师白宏炜也表示,“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买地,一是偿还债务”。
而某房地产上市公司董秘对记者表示,虽然证监会并无规定,但发审委会更关注企业的融资投向,他认为,“IPO募集的资金是要拿去创造效益的,要是用于偿还贷款,效益如何创造?”
有了第一次的失败之后,荣盛发展对本次拟募集资金的安排非常明确。招股书显示,所募资金将投向徐州、蚌埠、廊坊、沧州四个房地产建设项目,具体数字分别为1.61亿元、2.95亿元、0.88亿元、3.19亿元。不过这些拟投资项目的建设期大部分在一年以上,发行当年不能全面竣工。资金需求总量以及后续资金需求量都比较大。
连续被证监会否决,白宏炜认为,通常情况下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公司财务方面有较大问题,第二是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如存在较多的关联关系。
但各家公司又有各自的缘由。对于此次首发审核被取消的具体缘由,荣盛发展方面至今三缄其口。
有分析人士将证监会“荣盛发展股份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的反馈与发审委的换届联系起来。5月9日,第九届发审委成立,证监会发审委新任25位发审委成员刚刚到位,“新的发审委有个熟悉工作的过程。”
另外一种说法是,“进一步核查”的出现,不排除与竞争对手对拟首发企业的举报有关。“现在河北当地房企纷纷将目光盯向上市扩张,谁先上市,就能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提高知名度,取得先发优势。当一家企业打算上市时,其竞争对手很可能通过举报来延缓其上市节奏。”分析人士指出。
但多数业内人士还是把原因归结为财务方面,“现在大环境是支持上市的,而这家企业连材料都上不了会,说明财务上有硬伤。”某业内人士表示。
荣盛发展资产负债率较高,速动比率较低,较大金额的银行借款提高了项目的开发成本,同时可能使公司面临一定的短期偿债风险。
但截止到本报发稿前,对上述猜测,荣盛发展未作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