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技术发力直指市场“叫好不叫座”   住宅产业化仍待突破“票房”瓶颈

(2007-05-14 15:49:45)
分类: 建筑设计

新技术发力直指市场“叫好不叫座” <wbr> <wbr> <wbr>住宅产业化仍待突破“票房”瓶颈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马琳 苏州报道

 

        429日,在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性能处处长娄乃琳的带领下,促进中心举办的“住宅新技术体系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的与会代表参观了江苏常熟滨江开发区一栋住宅楼。对于这栋高6层、面积3000多平方米、仅用半年时间就封顶的轻钢结构住宅,这些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湖北等地的代表们都表示赞许。

       参与该项目建设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教授徐磊介绍,该项目建造时间较短的原因在于住宅所需基本部件都是依工厂化生产,到现场按照设计图纸组装即可,“这就是产业化的结果”。

       而徐磊介绍的一组数据则展示了依照工厂生产产品的模式建造住宅带来的节能增效优势:滨江开发区的轻钢体系住宅的用工量是0.4平方米∕工时,用水量是0.02吨∕平方米,用电量是1.4度∕平方米,而传统的砖混项目的用水量是0.8吨∕平方米,用电量是20度∕平方米。如果按全年建筑量14亿平方米计算,节电即可达1.04亿度。此外,使用轻钢体系建造可增加6%的室内面积,由此可增加373300套房屋。

         “目前我国建筑业使用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钢结构、整体卫浴等住宅产业化产品不仅可以成倍地提高建设效率,同时可达到‘节能省地’的目的。”研讨会上,曾长期担任过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的童悦仲表示。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也表示,实现住宅产业化对年竣工量在10亿平方米以上的国家具有重要的节能增效意义。

         受价格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先进的住宅技术产品常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但不断涌入的新技术则正在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两个工厂化产品案例

 

        研讨会上,美国华新顿集团(Worthington Industries Company,以下简称“华新顿”)及苏州有巢氏系统卫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巢氏”)分别对住宅产业化的技术和市场运作进行了成果演示和经验交流。

       成立于1955年的华新顿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公司目前有钢材加工、建筑钢结构、压力钢瓶三大业务,其中建筑钢结构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业绩约占公司年营业额的41%2005年受促进中心邀请,该公司参与了建设部下达的科研课题“多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研究”的试点工程,代表们观摩的那栋“作品”便出自他们之手。为了使试点项目顺利实施,华新顿还邀请了钢结构领域中的知名研究院校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参与进来。

         滨江项目是国内目前惟一突破3层的轻钢龙骨结构住宅。华新顿建筑系统执行总裁Michael Whitticar表示,突破3层是国内技术的一个瓶颈,要达到6层或更高层数,在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上要有突破。“如改变轻钢结构的传力路线,而改变传力路线就相当于重新设计建筑的结构体系,同时还需要一些配套联结技术,以此可以突破对薄壁轻钢载力的限制,而这些都是公司的专利技术。”

        另外,Michael Whitticar表示,该公司“总部已经把中国作为未来510年的潜力市场看待”。一方面钢结构建筑体系在国外成熟市场的占有量已达50%以上,中国市场占有量不足5%;另一方面,钢结构建筑顺应中国“节能省地”的发展需求,政府的关注度和市场潜力都非常大。参与试点正是华新顿为进入中国市场所做的准备工作。

        也正是基于中国住宅产业化的节能和环保方向,有巢氏的卫浴产品产业化也于今年开始发力。“在‘9070’政策下,中小户型产品必定会以标准化及规模化呈现。”有巢氏副董事长张永成表示。住宅卫浴实现产业化后,在户型设计过程中就考虑到卫浴产品,不仅避免了二次装修,并且6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安装。而产品的耐用性至少可以使用15年以上。

          “目前公司已经有了8000多套产品订单,这些订单分别来自太原和大连。还有一些开发商正在与我们接洽。”张永成表示,依托卫浴市场的产业化需求,有巢氏的计划是用3年到4年完成上市,在5年到10年内成为年销售收入60亿元的国际性品牌。

 

政策与市场共推产业化发展

 

       尽管产业化好处众多,但目前国内住宅产业化的推进速度仍然缓慢。工厂化程度低,现场工作量较大;施工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因素都在阻碍其加速推进。市场的“叫好不叫座”现状甚至致使一些国内产品舍近求远销往国外。

       另外,造价相对较高仍让多数开发商下不了选择这些先进技术产品的决心。以滨江试点项目为例,如达到国内毛坯房的水平,钢结构价格为2000元∕平方米,而混凝土只需1600元∕平方米。“包括万科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开发商,都不敢轻易将钢结构产品推向市场。”Michael Whitticar介绍。

        Michael Whitticar也指出,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应用难题,是相关配套产品未能实现产业化。“很多情况下,国内市场对钢结构住宅仅理解为结构配件,而忽略了与其配套的墙板、防火板、轻质自流平水泥等配套产品的产业化,价格由此升高。”徐磊亦分析,“一旦这些配套产品国内可以批量生产,价格就可下降10%15%”。

         因此,业内人士纷纷希望在技术对等、市场不对等的情况下,国家能伸出援手出台强制性政策及激励措施。“建设部一直在研究住宅产业化政策,但一个政策的形成有待税收、金融等一系列配套支持,需要一个协调的过程。”童悦仲如是回应。除了去年6月出台《住宅整体卫浴》标准外,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审定《住宅整体厨房》标准。

         而另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相关专家正在制订对中小套型住宅设计具有参考性的技术性文件———《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指南》,初稿会增加楼盘设计产业化、标准化内容。

       “此外,钢铁公司、北新与海尔等几大产业基地包括华新顿、有巢式等致力于住宅产业化市场的企业,也在继续探索技术和市场的‘契合点’,他们会从技术和市场的两端共同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童悦仲对住宅产业化的前景表示乐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