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特别策划 |
中国房地产报:规划署对深港边境区域是如何规划的?是否能为香港的房地产市场释放出新的土地?
伍谢淑莹:于2010年解禁深港边境禁区2000公顷土地是去年规划署和保安局共同公布的缩减边境禁区范围的建议,至于开发的禁区土地的规划还将重新进行规划研究和环境评估。
中国房地产报:我们在香港的旺角看到几乎所有的住宅楼宇都做底商,甚至有的二层三层都是商铺,有人认为这样会显得城市杂乱?
伍谢淑莹:香港的土地非常有限,在1000多平方公里中只有200多平方公里可用。拥挤的城市看上去混乱,但我们可以把这一点转化成积极因素。所以就发生出许多这样的混合体系,许多产业都不是在特定的地点生产运作的,在许多住宅大楼里就有钢琴店、商店、音乐学校,这样可以方便市民还能利于人才引进。香港对于这种混合体的使用在全球是领先的,这都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结果,是市场自然形成的。
中国房地产报:我们发现在香港有多条主题街道,比如“宠物街”、“电子街”,这都没有经过规划吗?
伍谢淑莹: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们曾经制定一些措施,大约是有10万人需要多少公顷的土地,需要怎么做,作过如此这样的规划,后来发现市场和最初的规划不是一套标准。你所看到的那些主题街道都是市场自然形成的,没有把哪个区域刻意标榜去做。顺应市场改变用途,拓展规划内涵远比盲目地“大拆大建”要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中国房地产报:那么政府在规划中充当什么角色?
伍谢淑莹:香港城市规划也不是完全不需要规划,但政府一定不能成为城市规划的障碍,同时城市建设中轻易不要大拆大建。在旧的街道中有一些老的店铺,遇到城市发展不能轻易拆除,小店铺保全好是很好的。因为如果拆除了,一片商业区的活力要4~5年才能恢复过来。一个城市是多样化的,每一个片区、每一条街道有自己的特色。